缓释技术的含义

缓释药物制剂能有效减少服药次数,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总量,符合人们的用药习惯。因其开发周期短、投资少、发展快、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显著提高而备受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以及药物载体的改性,为缓释制剂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基质缓控释制剂

骨架技术是指将药物和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熔融技术制成片剂、颗粒剂或其他形式的制剂,常用作骨架片。一般来说,根据制备骨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不溶性骨架缓/控释片由不溶于水或极溶于水的聚合物或无毒塑料制成。常用的不溶性骨架材料有EC、聚乙烯、聚氯乙烯(PVC)、聚丙烯等。

1.2亲水性水凝胶骨架缓/控释片是目前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主要类型之一,约占已上市骨架片的60% ~ 70%。药物释放过程是基质溶解和药物扩散的综合作用过程。许多亲水性高分子材料(如甲基纤维素、HPMC等。)可以作为骨架材料。

1.3蜡基质缓/控释片,即生物溶出骨架片,通过蜡或酯的逐渐溶出来释放药物。常用的货架材料有硬脂酸、巴西棕榈蜡、蜂蜡、氢化植物油等。

1.4混合材料基质缓/控释片是将药物与两种以上不溶性蜡和亲水性凝胶基质材料混合制成。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由骨架片制成的新型载体。例如,朋美等报道,将L-乳酸低聚物接枝明胶与明胶混合,可以得到可生物降解的明胶凝胶,从而实现不溶于水的辛伐他汀的缓释,解决药物释放后剩余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为水难溶性药物提供广阔的潜力。Sirpa等使用不同分子量的D,L-乳酸(SPDLA)聚合物作为辅料制备茶碱口服缓释骨架片。体外研究表明药物释放依赖于SPDLA聚合物的分子量。随着SPDLA分子量的增加,可获得溶出曲线更长的骨架片(可达8-10小时)。此外,药物释放的延长与溶出介质的pH值无关,证明SPDLAs是一种适用于口服药物控释系统的新型药物载体聚合物。周艳玲等人使用介孔58S生物活性玻璃(m58S)作为抗癌药物载体,并评估其对表阿霉素的负载量和释放性能[4]。实验结果表明,m58S对亲水性药物表柔比星的载药量为40%,是普通溶胶/凝胶58S生物活性玻璃的3倍以上,具有长期缓释的特点。负载抗癌药物的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给药系统能够修复骨组织并持续释放抗癌药物分子,有望成为骨肿瘤新的治疗方法。

2薄膜包衣缓/控释制剂

包衣技术也是制备口服缓释制剂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片剂、颗粒剂、丸剂甚至药物粉末都可以包衣。常用的薄膜包衣材料有醋酸纤维素、EC、聚丙烯酸酯、PVA等。水性涂布技术是薄膜涂布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目前,聚合物水分散体的包覆技术发展迅速,包覆材料的品种越来越多,如聚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EC水分散体(Aquacoat和Surelease)、醋酸纤维素乳液等。王以自然界资源丰富、生物相容性好的高直链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重组和酶改性技术,获得耐酸性和耐酶解性良好的变性淀粉。以其作为水分散薄膜包衣的载体材料构建的膜控微丸传递系统具有良好的药物控释性能,可以保护药物的生理活性,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提高药物传递效果。这将为淀粉作为水分散包衣膜满足药物在消化道的缓控释奠定基础。

3渗透泵控释制剂

渗透泵技术是利用渗透压差作为驱动力,结合半透膜控制药物释放的技术。目前渗透泵应用广泛。渗透泵片由药物、渗透活性物质和推进剂等组成。并包有带释药孔的半透膜。口服渗透泵片因其独特的释放方式和稳定的释放速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渗透泵制剂,也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口服控释制剂。其优点是药物释放可受零级动力学控制,基本不受胃肠pH、酶、胃肠蠕动、食物等生理条件的影响;可获得较高的释放速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降低毒副作用;同时可以很好的预测和设计药物释放速率,体内外具有很好的相关性。除了传统的单室渗透泵片和双腔渗透泵片,还有很多新技术,如三层渗透泵片,可以24小时控制硝苯地平释放的挤压渗透泵,泡腾渗透泵片制备中药复方制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