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资源的维护
现代微生物菌种的收集和保存始于20世纪20年代,只有零星的菌种保存在相关的酿造实验室或医院。20世纪30年代后期,方先生开始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所收集和保存大量菌种资源。1979成立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
原国家科委1979批准成立中国微生物种质资源保存管理委员会,全国共有7个专门的种质资源保存管理中心(表2),分别负责农业、工业、林业、医学、兽医、药用和一般微生物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保存、供应和国际交流。制定了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条例。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及其七个专业培养中心在国际菌种保藏联盟(WFCC)注册,并于1991在京承办国际菌种保藏联盟第七届会员大会。是我国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和保存的鼎盛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缺乏资金,一些菌种中心面临解体,菌种保藏管理的技术人员不断流失,菌种库和实验室无法维持,国家菌种资源的收集几乎停止,储存在库中的菌种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到1999科学技术基础工作专项立项,一些菌种保藏中心才逐步开展有计划的收集和保藏。一些部门或地方,甚至学校和科研机构也建立了菌种保藏机构(表3)。2000年,在7个国家菌种保藏中心共收集到30613个菌株。
国家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担着国家微生物资源科学技术的基本任务,是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在为国家不断收集和有效保存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同时,也不断为社会提供遗传稳定的菌种和信息。
表2中国国家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名称及成立年份依托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1980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1979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中国医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1979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1979中国兽药监察所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FCC)。-1985中国抗菌药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CC)-1979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GMC)。—1979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表3中国其他地方和地区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在单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武汉大学上海农业基因中心、上海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菌种保藏中心(CCDM)。中国农业大学海洋微生物中心(CMBGCAS)香港大学保藏中心(HKUCC)香港大学中文大学保藏中心(CUHK)香港中文大学台湾省生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BCRC)台湾省新竹微生物资源保存现状。
中国普通微生物科学院在1951成立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集中管理原保藏在黄海化工研究院、大连研究院、兰州工业实验室的菌种,* * *收集保藏各种菌种1081株。1957年重组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实验室。1958与应用真菌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当时保藏的细菌有1794株。1980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2000年采集菌株13703株,其中古细菌300株;细菌475种,2716株;放线菌596种,1578株;酵母菌239种,2178株;丝状真菌852种,6614株;培养617菌株进行专利程序;40万号真菌标本。
病毒保藏管理中心是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的分支机构,位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