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绒的历史

丝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镜服,是在元代著名的“四面里”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到了明朝,大量生产并销往日本、葡萄牙、荷兰、新加坡等地,尤其受到日本人的青睐。天鹅绒逐渐从“织”发展到“开”和“剪”。而且越来越完美了。《福建通志》描述:明朝的丝绒“以机制蒸之,几乎占尽自然之利。”明代羊绒织物的经纬都是丝。明代张荣传入南京江宁织造所后,经过加工创新,发展成为南京独有的雕花绒,在文人士大夫中无与伦比。一时间“金陵绒贵”,各路达官贵人争相效仿,以穿雕花绒为荣。明代两件重要的绒器是苏州王希爵墓出土的绒冠、北京明定陵出土的双面绒四合一绣龙装和蓝色单面绒裙。

清初,漳州东门外一带分布着绒织工,还有专门为游泳而设的店铺的商人。清朝中期,鹿茸被皇帝、文人和地方士绅作为贡品。产品包括长袍、宫廷服装、马褂、门楣、桌布等。那时候,曾达是个好织女。传世文物有清陵天鹅绒鎏金冠、清末八宝蓝开衫、清光绪年间三条长寿紫绣披肩、张荣山水画轴、张荣神泉孔雀画轴、五蝠捧寿雕张戎等。

太平天国起义时,著名的绒艺人和工匠在江浙一带避乱。清末政府腐败,漳州桑林被砍伐开荒,丝绸原料日益匮乏,老艺术家相继去世,鹿茸逐渐衰落。只有两个天鹅绒织工,赖仔和曾河参与。南京、杭州等地因为绒艺人的到来而发展起来。

1929年(18),为了恢复丝绒生产,漳州建立工读学校,聘请著名艺人王明教授编织技术,但志向未能实现,王明去世。抗日战争初期,高开口、王喜文、王玉成等人为了恢复生产,组织了10人在漳州园后面教美术。但是质量和款式比过去差了,销量和成本受到了杭州和南京产品的冲击,仅三个月就停产了。据1952调查,绒艺人不超过10人(包括陇西的布维、刘氏),全部改行,且年龄均在60岁以上,工具丢失,难以恢复生产。后来有关部门派了两个漳州丝纱厂的干部到陇西地区各县走访,得知南京还有会织绒的人。65438-0958年,漳州丝纱厂派人到南京、杭州、苏州进行专业培训,南京派机器到漳州。于是漳州的“天鹅绒”重获生机。1961年3月,董题词“君子鞋——毛泽东同志的道路是指引中国革命的道路”由绢纱厂用丝绒“绽放”技术织成,这是丝绒问世以来前所未有的。后来因为资金等原因,停产了。截至2009年,漳州只有一家街道办的工厂生产鹿茸。

从65438年到0994年,丹阳女工景云买下了丹阳张荣丝织厂的原丝绒车间,认真研究丝绒,遍访天下名师。最后,她向苏州的周师傅学习了一整套南京绒的手工编织技术,并进行了创新。1999年底,丹阳张荣丝织厂戴春明制造出第一件机织天鹅绒产品,并完成了质量稳定、光泽好的半机织天鹅绒,被国家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从此,张荣织造从手工织造转变为半机械织造,从小试到中试再到大批量生产。以前两个人一天只能织0.8米,现在一台机器一天能织4米,年产量从不到2000米提高到近20万米,满足了市场对高端服装面料的需求。2003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织绒工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殷志聪主持修复了雕绒制作,培训了雕绒艺人,收集整理了一批传统作品和制作工具,恢复了全套雕绒制作工艺。戴春明的女儿戴玲在清朝初年成功仿制了一件雕花绒椅套,并在今年举办的2013中国工艺美术交易会和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奖赛上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2007年3月26日,丹阳市申报的丝绒编织技艺被镇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