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你会恨我吗?

一天晚上,Z小姐突然问了我一个让我有点不知所措的问题。她说:“如果有一天我过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你会恨我吗?”我停下手里的事,严肃地问:“你讨厌什么?”

“我被迫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心理上有点羞愧,心里连关卡都过不去。”

她说:“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能真诚交流?看来他们得带点谎言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她告诉我她姐姐的事:

我学长,以前在一个部门工作,现在做的是类似中介的工作。那个工作没有底薪,但是提成特别高。就是在汽车站介绍人去电子厂上班,介绍一个人就可以拿很高的提成。

之前还有一个学长跟我学长做过,但是那个学长心理上过不去门槛,感觉有点骗人。于是我找了一份相对轻松的行政工作;但是每次两个人吃饭,都是做中介的学长请她吃饭,因为行政工作养活不了自己,最后回来做中介。

Z小姐说:“其实那家工厂不是骗人的,只是没有他们跟我们说的那么好。什么样的工作在一段时间后会有回报?其实没有这回事,只是为了降低员工的离职率;我想和学长合作一段时间,但心里总有阴影,觉得对不起别人……”

Z小姐在一家刚创业的公司实习,没有底薪。对于她这样的新人来说,很难拿到单子。

虽然我觉得自己的工作不错,也想挑战自己,但是公司连正常的饭都不给我吃。没有单子,就拿不到工资,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最后,我下定决心辞职。投了几天简历,面试了几天,也没什么适合做的。...

算算Z小姐找工作已经三四天了。为了安慰她,我忍不住自嘲地说:“你才来几天。我找了一份近十天就可以先做的工作。”说这话的时候,我很惊讶自己能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出来。突然想起当初找工作的时候。我不是真的想找一份和我专业对口的工作,只是想找一份自己想做的事情。....

那时候好像很多人都被排斥,人会有点麻木,有点神经质。我和一个朋友通了电话,谈了我的情况。她说:“你要进那种单位,就得有人。你不觉得xx会进去吗?”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积攒了很久的情绪似乎要爆发出来,但我最终还是忍了下来。

找工作很容易,但是有时候找一份适合自己,让自己满意的工作还是挺难的。...

我好像依稀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过“人不能长生不老,有时候还是需要撒一些谎的。”

当时我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那天晚上和Z小姐聊天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给了她。

当初我们说“不忘自己的主动心态,才能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现在看来有点矫情。用现在的话说,有些“格局”还不够大(当然现在的格局还不够大);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想成为发明家,作家,人民教师和画家。...

网上流行过一个笑话:“小时候,我常常拿不定主意将来是上清华还是北大;长大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有些笑话很真实。

Z先生对我说:“我小时候说过,我长大了要当发明家。现在我有几十项国家专利和几项发明。好像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发明家。“发明人”这个词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过去,我们总是说,“我们应该过我们期望的生活,但有时我们不知道或从未真正定位我们想要生活的东西,这是极其可笑的。”我只能在现实中徒劳,自怜自艾。...

或者忙的没有目标,像个傻子一样动自己;或者用所谓空洞的“期待外表”来逃避现实的伤痕,不去补救,不去努力,只是用借口来寻找继续颓废的理由。

《如你所愿的活着》不仅包含未来,也包含当下的现实和释然的过去。

就像《读者》里的一句话:我们的生活层层叠叠,下一层挨着下一层,以至于我们总是在新鲜的经历中触摸到过去的旧痕迹,而过去既没有完全完好,也没有隐退,而是鲜活地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中。

我熬夜看了一本关于旅行的书,间隔年后期。这是一个在广州打拼的年轻人。为了寻找生命中似乎缺失的东西,他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从原来计划的三个月到十三个月,从原来计划的目的地国家印度到一次横跨亚洲的旅行,从澳门到泰国、云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西藏、尼泊尔。

在行走的旅途中我一直在思考人生似乎缺少了什么,我想真正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中国商人在巴基斯坦时给年轻一代的告别词。“人生,不要想太多,我们都是凡人。”

一个是15岁的旅行家Nomiko所说的“如果你一直走,你就是在不断地体验不同的文化,然后不断地适应那种文化,但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呆久了,你可能会更好地找到你的位置,但是你在旅行的时候却找不到答案。只会让你有更多的选择,甚至更迷茫,但是完全值得。

合上这本书,我就想起前辈和诺米子的话,似乎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也许所谓的“间隔年”不仅仅是给自己一个迟到的答案,更是以一场布道的形式给人生一个最简单的定义。

如果有一天你过上了自己讨厌的生活,我想那只存在于过去...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完整的生命整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走轨迹,会有厌恶自己的时刻,也会有崇拜自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