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中的苏绣
吴兴前山古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用蚕丝被织成的一件件丝织品,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采丝的国家,它起源于太湖流域,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现在还很难确切说明苏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但据刘向《说苑》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就已经有“绣衣而护裘之人”了。三国时期,东吴宰相赵达的妹妹能够用刺绣绣出中国第一张山地形军阵图,在当时被称为“一针绝绝”。《三国志·武陟·蒋钦传》也记载了“妻妾之衣,皆锦绣”这句话,可见苏绣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到了宋代,苏绣有了观赏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张在《清代秘藏》一书中说:“宋人刺绣,针线精细,只有一两线,用针细如发丝者所为,色彩精美,眼目辉煌。山川远趣,亭台深远,人物传神,花鸟极婀娜。最好比画画好。”描绘出宋代苏绣具有工细、形象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很多文献都没有记载。《清人秘集》中说:“元人用线稍粗,但针不密,偶用墨画眉,宋人已不精致!”可见元代的刺绣与宋代相比并没有太大的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社会对刺绣的需求增加,促进了商业刺绣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鲁湘源古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蒙,是绿香园主人顾的孙媳妇。她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和色彩调和的表现能力,使刺绣效果淋漓尽致,相得益彰。苏绣吸收了她的长处,在原料、针法和刺绣方面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线绣和北京线绣完全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图案精美,色彩典雅,针法活泼多变,刺绣精细,在清代很有名。苏绣已经成为苏州广泛分布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冠、御袍、缝补和缝纫。为了营销刺绣产品,各种刺绣村应运而生,甚至出现了与刺绣相关的专业作坊和小巷,如“绣花线巷”、“绣品巷”等。苏州被称为“刺绣市场”。当时,双面绣开始出现,这表明苏绣有很高的艺术技巧。当时皇室的日常绣品或艺术绣品多由苏绣艺人制作。民间涌现出蔡群秀、、沈力、朱新柏、、钱晖、林纾、赵、沈关关、杨鹤、金、蒋、潘之瑜、张、郭通贤等一大批苏绣艺术家,成为当时著名的绣工。其中以清末民初的苏绣艺术家沈寿最为杰出。她吸收了西洋画中的明暗原理,十分注重物体的真实感,首创了“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普及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刺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日寇侵华,各行各业不景气,苏绣生产呈现恶化趋势。许多中小型刺绣厂相继倒闭,艺术家和刺绣工人纷纷跳槽。到解放前夕,刺绣厂从鼎盛时期的150多家下降到20多家,从事刺绣生产的专业工人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保护、发展、提高”工艺美术方针的指导下,各地政府通过组织城乡物资交流,促进了刺绣品的销售,提高了刺绣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吴县的镇湖、藏书楼、光复、同安、东渚、木渎、胥口等乡镇,几乎形成了“家家有绣娘”的规模。据1990年统计,吴县有12万绣娘,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多。苏绣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提高的新时期。从65438年到0958年,苏州开始普及机绣。80年代末部分采用电脑刺绣,大大提高了日常刺绣的生产能力。苏州有几十个旅游点,几百家经销店,刺绣比什么都多。在刺绣行业,分工越来越细,有苏绣研究所、苏绣厂、苏绣厂、苏绣童装厂和苏州儿童用品厂、苏州戏剧器材厂、苏州工艺鞋厂、苏州花线厂。
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苏绣这支大军不仅每年生产出大量满足市场需求的日用刺绣品,而且在拓宽新品类、采用新材料、应用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综合运用绣、嵌、印、糊、雕、画等多种技术手段,生产出一批批具有现代美感的产品,使苏绣日用产品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苏绣艺术作品以其迷人的姿态在绣坛上更加引人注目。除了最常见的“小猫”“金鱼”等题材外,花鸟、动物、山水、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更是丰富多彩,其艺术范围也远远大于以往。在技术上,苏绣与发绣、发绣与发雕、刺绣与缫丝、刺绣与缫丝的结合也相继产生,为苏绣艺术的衍生和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刺绣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1966中,苏绣艺术家创作了双面异色绣,绣面两侧的图案和针法相同,颜色不同;1980年,苏绣艺术家邱秀英、尹连军首创并成功了一种异色异针的双面绣(双面三异绣)。第一幅作品《猫狗图》奇迹般地展现了两侧不同的猫狗图形,突破了双面绣两种图案必须一致的禁区,其技巧达到了匠心独运的程度。此后又出现了金丝猴与帕格、查尔斯与戴安娜等双面、三种不同的刺绣作品。更不可思议的是,51岁的苏州大胡子顾家桥,从1999年开始研究苏绣技艺,先后以德国弗里茨·曼斯尼采和美国尼尔·巴尔的两幅人体摄影作品为蓝本,创作出世界上最大的双面三变刺绣,高56厘米,宽40厘米,同时开创了人体摄影刺绣和刺绣的先河。接着,他创作了《月光荷塘》、《天鹅舞》等独具特色的作品,用同一根线在刺绣的两面表现出不同的针法,开创了传统刺绣与现代科学融合的先河。2005年5月,他经过潜心研究,创作出划时代的双面五异绣《白猫熊猫》,不同线、不同景、不同色、不同针,以及能通过灯光充分展示刺绣细节的隐艳绣《东方明珠》,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1苏绣技艺“绞线绣法”和用于表现珠饰的立体绣法均获得国家专利,为苏绣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苏绣已经成为联系各国人民的纽带。从1956开始,苏绣艺术家顾、、周训贤、钱淑玉、远赴英、瑞、德、前苏联等国现场表演刺绣艺术。每年都有超过10万来自五大洲的客人来苏州参观刺绣艺术家的操作和观看他们的作品,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苏绣被誉为“有生命的静物”、“东方艺术明珠”。同时为外国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主席、法国蓬皮杜总统、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日本中曾根首相等近百次作国礼。我们都很高兴得到精美的苏绣艺术品。例如,苏绣母亲薛金娣在2001年绣的《宋河长春图》是从上海交通大学表演中心转交给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的。苏绣研究所的作品曾在100多个国家展出。苏绣厂制定了《苏绣质量标准》,维护苏绣的传承。
为表彰能工巧匠在工艺美术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国务院自1991起,先后授予许、顾、周爱珍、周勋贤4名苏绣工作者国家“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许、李鄂英、顾、任继贤、周云贤、尹连军、周爱珍、等8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改革开放后,刺绣行业的集体成分开始向私有化过渡。民营企业和民间刺绣村不时成立,方兴未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任继贤和姜也开设了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在苏州郊区,仍然活跃着成千上万的绣娘。东渚镇苏绣民营企业的和服、韩服加工能力已分别占领日本、韩国较大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和服、韩服加工出口基地。镇湖镇总人口1.9万,从事刺绣、装裱绣、绣框制作的从业人员1.1.00万。一条街就有280多个绣品,还出现了、薛金娣、姚惠芬、姚、陆、邹等一批能绣高端产品的人。其中,薛金娣的特点是专攻古代名画题材,每一幅作品都精美绝伦,获得了众多名家的肯定。2003年,镇湖刺绣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刺绣成为当地支柱产业。2000年,镇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苏绣因其品种、造型、图案、画法、针法、刺绣、色彩、技法、装裱而令人爱不释手,而针法的运用是构成刺绣各种艺术形象的语言。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的《雪娥绣谱》,汇集了他一生的刺绣技法经验,总结出18种针法,经过后人的努力,现已发展到43种。基本的针刺方法有:齐针,向前抓,反向抓,重叠抓,平袖,宽松的袖子,套袖,分裂和针,针应用,针提取,针辊,针切割,辫子股,梭子拉,平金,金属片,冲压,结,尾巴拉,羽毛针,天鹅绒,格子锦,针织,和羽毛针。辅助针法有五种:针刺、铺针、起毛、纺针和刮针。刺绣方法有六种:叠绣、穿珠、帘绣、钉绣、贴丝、虚实针等。在欣赏刺绣的过程中,艺术家经常使用多种针法来更好地表达物体的形态特征。比如绣猫,毛线要用针扎,眼睛和眼白要用针扎,胡须和眼睛要用针扎。通过针的灵活运用,绣出的物件可以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在苏绣众多的针法中,现在乱针绣异军突起,艺术家们运用这种针法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杂绣又称“正绣”,是近代刺绣艺术家杨守玉于20世纪30年代在正规女子职业学校任教时创立的。这种针法改变了传统的“密接其针,排列其线”的刺绣方法。它采用长短交叉线条,用分层着色来表现画面,特别适用于以油画、素描、摄影为手稿的作品刺绣,艺术效果特别有质感。经过周有贤、任继贤、朱峰、杨守玉等苏绣名家的传授和推广,乱针绣已成为苏绣的主要绣种之一。他的作品包括《拉斯里夫河边的列宁》、《齐白石雕像》、《虎丘》和《喷云吐雾》。在乱针绣的基础上,发展了虚实乱针绣、双面乱针绣、双面异针绣、双面异针绣(双面三面异针绣)等创新刺绣技艺,将乱针绣技艺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苏绣还有一种“盘绣”,金线盘绕,丝线横钉,所以又叫“钉绣”。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服、旗袍、龙凤、山水、花卉等装饰图案的刺绣。作品华丽典雅。在全盛时期,苏州周围的村庄里有成千上万的绣娘从事盘锦刺绣。在长桥镇新南村一带,至今仍有400多名老艺术家为广东、新加坡等地加工服装、装饰鲜花。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艺术,因为它很无聊,而且工资很低。盘锦刺绣已经成为后继乏人的趋势。
苏绣的技术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平(绣面平)、齐(针法整齐)、细(绣线细)、密(丝线排列紧密)、谐(色彩和谐)、顺(丝线流畅)、顺(色泽鲜艳)、匀(皮头均匀)”,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刺绣。苏绣品种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是日用品。有日常用品,如钱包包、调料包、眼镜包、折扇包、名片包、口袋、团扇、镜盖、小挂件等等。有服装鞋帽,比如披肩,旗袍,裙子,背心,围脖,衬衫,虎头鞋,虎头帽,还有日本和服,韩服加工出口。有室内产品,如被套、枕套、桌围、椅座、椅垫、门帘、桌布、沙发垫、电风扇罩、电视机罩、空调罩等。以及其他用品如官服补品、车饰、戏服、寿衣等等。传统日用品图案具有图案结构中心突出、造型艺术夸张、装饰意味浓厚的特点。常见的形式有单角花、对角花、四角花、一组四角花、满底花等。在色彩方面,苏绣历来讲究美、静,以色带物,华而不俗,但不艳丽,这是区别于其他刺绣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与苏州人热爱古朴典雅的生活习惯相吻合,也与苏绣精致典雅的特点密切相关。
第二是欣赏。有摆件(长、方、圆桌屏风),挂件(图画、立轴、镜片、中堂、对联等。)、竖条(单屏、折叠屏等。)和相册页面。其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动物、静物、书法、装饰图案等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鉴赏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小猫》和《金鱼》。为了生动地展现小猫蓬松的毛发和表情,刺绣工人不仅需要数千针,而且必须非常注意颜色的使用。就一只小小的猫眼而言,需要根据瞳孔受光部位的不同,用20多种颜色的线条表现出来,才能绣出猫眼。198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上,苏绣厂展示的一件双面绣的《毛猫》获得金奖。绣金鱼,为了表现金鱼尾巴的透明质感,刺绣工人往往要把一根头发丝那么粗的丝线“劈”成48份来绣,绣出来的金鱼出神入化,就像在水里游泳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从65438到0984,苏绣研究所展出的一条双面绣金鱼在第56届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苏绣作为一门流传繁衍了几千年的古老艺术,在历代都为美化人们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86 10,苏州在景德路明代建筑的祠堂里建立了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展示了从汉代到现在的200多件刺绣品,包括苏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刺绣,还有苏州制造的丝绸衣服的复制品有17世纪著名刺绣艺术家韩希蒙的刺绣画册,有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的模拟刺绣,还有不同颜色、不同针法的双面绣等现代作品,成为展示苏绣历史和精品的重要窗口,受到人们的欢迎。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建在苏绣的发源地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