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海的学术研究
此外,结合上述研究,他通过优化光纤排布,发明了粒子浓度线性响应的光纤探头,并将其与动量探头复合,实现了瞬时粒子浓度和速度的同时测量。发明了小型燃煤设备解耦燃烧抑制氮氧化合物的无烟燃煤技术,并开发了系列产品。申请和应用了16项专利。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1999以来,我们致力于探索现代研究所的管理规律,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重视发展战略研究,抓住机遇,调整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推动研究所由化工冶金向过程工程拓展。积极倡导和践行创新文化,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使研究院有了新的发展势头。
从事颗粒流体两相系统的定量设计和放大研究,提出了基本颗粒尺度、颗粒团聚尺度和设备尺度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及两相非均质结构应满足的稳定性条件,建立了普适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1989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五名获得者),并将其推广到径向分布的计算和两态存在临界条件的确定。1995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等奖获得者),后阐明了双因素控制流系统中控制机制的协调导致有序结构,并表述了其稳定性条件与各控制机制极值趋势的关系。
他还发明了抑制氮氧化物排放的小型无烟燃煤设备,形成了系列产品,获得了国家新产品证书,成为制定国家小型锅炉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的依据。获中国科学院发明一等奖,致力于气固两相体系、计算机模拟、煤燃烧等方面的研究。
出版英文专著1部,发表文章150余篇,申请专利11项,编辑出版国际期刊专利2项。1989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五位获得者);
1993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得者);
1995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一获得者);
开发的抑制氮氧化物排放和无烟燃煤技术获得国家新产品证书和中国科学院技术发明一等奖2001(第一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