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民用工业最初资金来自哪里?

这种问题是只要举出一家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启动资金来自民间就可以说民用工业的启动资金是来自政府和民间的。

而且现在的教材中似乎没有“官督商办企业”这个概念了。但其实官督商办正是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一个重要运营方式。

建议你还是简单了解一下官督商办企业吧~但不用掌握的那么详尽……

官督商办企业

1.背景: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过程中深感财政困难,并且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富强不仅是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主要是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70年代始洋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创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除少数采用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大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2.主要官督商办企业。

①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这是洋务派兴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最初由官款筹办,后经营不善,半年后转向商办,但总局或分局推举或更换商总和商董须“禀请大宪”,体现了官督商办的特色。但中法战争后,该招商局规定“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商办色彩大为减弱。

②开平矿务:1878年在唐山开办。该局“虽系官督商办”,但采取商办企业经营方式。后因炼铁成本过高而停办铁矿,专营煤矿。其后又开办开平铁路、轮船运输煤矿。开平矿务局业务一度鼎盛, 1892年后因管理不善,生产经营每况愈下。

③电报总局: 在军事活动中,洋务派认识到电报的重要性,经清政府批准,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电报总局,为官办企业,两年后改为官督商办。1884年总局迁上海,此后电报事业发展遍及各重要城市。但因各头等官报的费用剧增,而赔累不已。后规定费用“众商报效”一半,一半按月核给经费或现款。

④ 上海机器织布局: 该织布局产品享有特别专利权和优待,如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格办,不准另外设局”。产品的运销也免征厘税。自1890年投产以来利润颇高,后毁于火灾,重建之后设立10多个分厂。

3.评价:近代的官督商办企业受到封建经济的束缚,又受到封建顽固势力对其使用近代机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阻挠和抵制,洋务派既是官督商办企业的创办者,又是其压制者,其种种干涉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另外,外国资本主义亦凭借其经济特权极力排挤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官督商办企业既要依靠洋务派“官”的支持扶植,又要依靠“商”的经济投资和经营管理。官督商办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和打破“洋商”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垄断、扼杀,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过也应看到它不可能摆脱封建官僚的控制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在外国经济势力和洋务派的封建官僚势力双重制约之下,它们很难甚至不可能按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法则获得自由发展和竞争力。这也就是洋务派经营民用企业二十多年,声势不小但收效不大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