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运用衬托手法的古诗词古句?
前面的船已经瘫痪了,谁想过去?秋山暮起,雨连海。
风暴充满了思绪,苏和的脸色都变了。独在东南,广陵何处?
“所有的场景都是感伤的。”请从“山”、“雨”、“鸟”等角度简述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答:评分标准:从“山”和“雨”的角度看孤独和悲伤,3分;从“鸟”的角度判断乡愁给出3分。例证:秋天,寺庙的晨昏钟声从远山传来,雨幕挂在辽阔的楚天上。萧瑟的晚景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思乡的忧伤。最后,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一只孤独的鸟飞向故乡广陵,又回到了家。鸟往东南飞,离巢越近;而诗人往西北走,走得越远。这导致他想家,伤心。
《岑参》中的两个春天故事(下)
梁园黄昏有乌鸦飞,目中有三两家。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去,但旧花会在春天到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来说是七言绝句(或绝句),韵脚是a。
(2)有什么办法写出这三四句话?表达效果如何?
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用欢乐的场景写出了悲伤的感情,让梁园更加压抑。
(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物是人非,大起大落无常的感觉。)
反向衬里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方法的核心。现实生活中相互对立的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在相互的联系中,他们互相展示,互相衬托。在诗歌中,通过描写与主要对象对立的事物来衬托主要对象,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称为“反批评”。
要掌握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眼睛要善于在各种相互联系的事物中看到对立面,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找到联系。艾青说:“诗人越是在联系中思考和观察事物,就越能产生生活的形象,诗人就能使各种分离的事物找到形象的联系”(《诗论》)。
文艺作品中的情与景的关系,总体上应该是统一的。即所谓情景相依,情景随情景而活,达到情景交融。吴乔说:“风景不是自己生成的,而是被情感改变的。”情性悲为悲景,情性喜为喜景”(《围炉诗》)。这方面前人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以“独去西楼无话,月如钩,孤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场景,衬托“亡国之痛”,场景统一。
反批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喜景写哀,以哀写乐,是其悲乐二倍蜡。”
目前已有两首诗入选部颁初中语文第四册教材。一首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多雨多尘,客舍青柳色。我劝你多喝点,没有理由去西阳关。”这是一首好诗,广为流传,还被谱成了钢琴曲,叫做《阳关三叠》。这首诗的妙处在于“欣然写哀”。被送的人要出西边的阳关,进入一片陌生的沙漠。从此,他再也看不到如此新鲜的风景,也看不到如此深情的朋友。再喝一杯,流连一会儿——告别的心情更重,眼前的风景更值得留恋。
另一首是高适的《别动大》:“千里黄云,北风吹雁雪,莫愁前路无知己。世界上谁不认识你?”告别的场面是凄凉的,然而作者给了著名音乐人董达足够的勇气,坚定了他的信念。未来是光明的,友好的朋友将到处接待你。不要动心,去吧...
这是“为写乐哀悼”,也是“全世界朋友”的喜悦。
“这个遥远的西部站的新闻!北方已经被收复了!,起初我止不住泪水涌上我的外套”(社会福利:“听说政府军收复河南、河北”)。在战火纷飞、生活混乱的年代,听到这样的好消息,我喜出望外。应该是“第一次听到全家人笑”,怎么可能是“泪流满面”呢?杜甫的写作是否违背了感情的真实?不要!原来这种“泪满衣襟”的举动。是“忘我”的精神现象。前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决赛中对阵日本,经过全力以赴终于夺冠。比赛结束时,队员们痛哭流涕。这一幕让电视屏幕前的许多观众感动落泪。他们痛苦吗?当然不是,这是“狂喜”的表现。“我的妻子在感到极度悲伤的时候是悲伤的,然后在悲伤的时候是快乐的”(范仲淹:隐溪诗眼)。因为强烈的兴奋,感情是极度的快乐和悲伤,“起初我止不住泪水从我的外套上倾泻而下”正符合这一心理特征。
“笑傲群雄,悲看百佳集事业”(《杜甫:百佳集》)。邱注:“笑为东道主,穷道中说客最苦。”在这里,很明显,快乐衬托悲伤。这是一种压抑着无限痛苦的微笑,是一种苦涩的微笑。深刻揭示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笑怒,不止裂眼角;长歌愁多”(柳宗元)。只是它的异常深刻而强烈。
论动静写的关系,古人的一些独特名句,更多的是历代诗人津津乐道的。南朝梁朝王绩的《入若耶溪》诗中有两行:“蝉鸣使林间静,音宫山更幽”。动静对比震惊诗坛,赢得“我以为我在当时文坛之外是独一无二的”(《梁书文学传》)。
王安石无疑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更早的时候,他还写过“午时,鸽鸣春吟,独活林中,谷中幽静”的诗句,和皇室是一个境界。但他对“隐逸”的理解有些偏颇,受到了后人的批评。他认为鸟鸣会破坏山林的宁静。所以他写的《钟山是物》中有一句“茅草树檐相对终日坐,一鸟不鸣山,更幽”。后人嘲笑他的修改是“点石成金”。因为王姬侧重的是“静”。安静,是一种动态的安静,给人一种清晰舒适的感觉。所以蝉鸣鸟鸣增强了山中的宁静感。王安石的错误在于他把“静”绝对化了。过度的寂静,一个没有生物的世界,只能唤起荒凉、孤独甚至恐怖的感觉,而绝不是一个宁静、清静的环境。“一鸟不唱翻旧案,前人要笑后人”(吴稚真:《论诗歌的偶然成功》)。难怪王安石被人诟病。
善用动静对比,往往会产生反常峰的艺术效果。请看元帅诗人陈毅的小诗《一亿江南》:“任天光,立明月为营。微风使我昏昏欲睡,密树如云,梦里思念敌人。”游击队非常厌倦在山区和山谷中作战。在这么好的夜晚,他们应该迎着微风好好睡一觉。但是,作为革命战士,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梦中思敌”这句话,描述了游击队员对敌人充分警惕的心理,以及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风和日丽的晴夜看似风平浪静,实则环境险恶。在游击队的眼里,“茂密的树木”已经变成了包围他们敌人的“云”。“梦见敌情”正是做好随时迎敌准备的革命军人的精神面貌。在这里,静态是表象,动态是内心世界。外面的静态衬着里面的动态,艺术效果更强。
总之,在贫穷与富裕、空虚与现实、美丑、远近等许多相互对立的事物中,我们可以找到它们相互关联的点,并加以对比。你可以自己想办法。这里有一个例子:
一个好黑,/黑如紫檀木;/一个人好白,/白得像棉絮,/一个人多舒服,/却哭个不停;/真可惜,/但想唱首快乐的歌。(艾青:《一个黑人女孩唱歌》)
艾青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国时在里约热内卢写下了这些。诗人从主人与奴隶、白人与黑人、安慰与怜悯、哭泣与歌唱等一系列对立的事物中找到了内在的联系。全诗用对比的手法,深刻地镌刻了黑保姆的悲伤和痛苦。比白居易的《卖炭翁》“穷衣简,心忧炭而望寒。”
这种对比的手法运用得很好,真的很意外,很神奇。再看流沙河的一首诗:
邻居的脸太春了,/他每晚都邀请我。/满嘴酒气,/满腹牢骚,/对我很亲热。/我最近造反了,当官了。/秋景突然出现在我的脸上。/揭穿我的“毒”,/批评我的“复辟”,/竟然断绝友谊/他的小狗太糊涂了,/还对我摇尾巴舔舌头,/我说不要这样对他,/他听不懂,/有语言障碍。(流沙河:邻里,六故乡第四部)。
用听不懂语言的狗来对比语言相同的人。狗还恋旧,人却“脸一宽就变”,还不如狗。真的太有才了!
还有一种“悖论”,或者叫“悖论”,就是一句话的意思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对立的、相反的。后一句的意思否定了前一句的意思,但在这种否定中更强调了诗人的本意。比如“但既然水还在流,虽然我们用剑砍了它,举酒借酒浇愁更令人担忧”等等,也可以归为“对比”。
四更时秭归啼,始见蚕厚怕叶薄,不信抱头柳月,玉人歌舞未归。(宋·谢枋得:《蚕女》)
在这里,“不信”是一种讽刺,但事实是,不信也得信。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挥霍无度和恬不知耻形成对比的是蚕女善养蚕。但扫蚕人辛苦劳作的结果,是让那些浑身再续前缘的“玉人”载歌载舞。这使得诗人的本意突然显现,诗的意境加深。
诗人臧克家在1945年写了一首诗《新闻》。全诗只有两句话:
听到最后胜利的消息,我的家乡突然离开了我。
八年抗战,千里流亡,天天思念家乡。有一次我听到胜利的消息,兴高采烈,我安排了,但是没有得到。这种心情,在于对“遥远”的反讽。他的另一个“某些人”也是一个讽刺:
有的人活着,/他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显然,作者通过这种讽刺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再比如诗人郭小川的名诗《团泊洼的秋天》中的句子:
军人有自己的军人之爱:忠诚,新美;
所有额外的贪婪只能让人觉得无聊和恶心。
一首战士的歌;可以休息一会儿;但绝不嘶哑;
一个士兵的眼睛可以闭上一会儿,但他永远不会失明。
几乎都是讽刺,但恰恰是表达了四人帮的愤怒,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的军人形象。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比不仅仅是诗歌的“专利”。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诗歌,除了继承先人的优秀遗产外,也要向其他姊妹艺术学习,以便效法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