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不是故意丑化周瑜?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1.罗贯中有没有丑化周瑜?在《三国演义》及其民间传说和评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相形见绌,如借草船之箭,更有奢侈的周瑜,处处让诸葛亮占上风。这让古林的周瑜支持者很不高兴。
其中一项罪名是:“罗贯中居然把周瑜的羽扇乌丝巾送给了诺格良!”这一指控的更早起源于20世纪诗人聂绀弩为《三国演义》所写的序言,内容如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说:‘我想,在公瑾,小乔第一次出嫁,身材清秀,戴着黑头巾,有说有笑。每一句都是关于周瑜的。《三国演义》给了诸葛亮‘羽扇黑丝巾’之类的,只留下了小乔。"
正好,读者在中学语文课上背过苏轼的《念奴娇》,看完后恍然大悟:果然,羽扇黑丝巾是周瑜的,罗贯中太坏了!问题是,你真的能拿宋词的一句话来证明一个明清小说里描写的关于三国的故事是假的吗?
所谓羽扇尼龙围巾,其实就是头戴蓝丝制成的头巾,手持羽扇,可以算是古代文人打扮,文人风流的一种时尚。但三国时,当时还没有黑色的丝巾,大多是葛藤巾(葛藤布做的头巾)。直到东晋的谢安兄弟用蓝丝做了头巾,用黑丝巾代替了葛藤巾。当时很多人都是这样打扮的。孙策征服江东,派羽扇去投降张羽太守华歆。羽扇披巾投降,然后华歆也披巾投降了孙策。后来曹操派蒋干去降周瑜,他也是带着布毛巾去的。
历史上有没有明确的“羽扇巾”的记载?对,而且是诸葛亮,不是周瑜。阿津学者裴琦在《沛》中说,诸葛亮在渭水上与司马懿交战时,“武侯取了粟裕、范,统率三军,三军皆从之。”这应该就是后世诸葛亮表怀形象的由来。
可见“羽扇巾”的出现确实是属于诸葛亮的。虽然不是认识葛亮的专利,但最有影响力的羽扇巾还是诸葛亮。周瑜在史书中没有羽扇和葛藤巾的记载。当然,周的统帅是儒将,是有魅力的。苏东坡在赤壁感慨的时候,用一条“羽扇黑丝巾”来补周瑜的脑,也不算离谱。但绝不能凭苏东坡的一句话,就说罗贯中抢了周瑜的装备给诸葛亮。要想知道苏的风流本性,怎么能以他的话为历史依据呢?
另外,还有一点。《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被丑化为“嫉贤妒能,人品不佳”。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罗贯中写周瑜确实是小心眼,目光短浅。但即使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周瑜也绝不是一个吃醋的人。他故意陷害诸葛亮,不是因为他个人嫉妒,而是担心诸葛亮将来会对江东构成威胁。所以他会让鲁肃和诸葛瑾设法说服诸葛亮去江东。如果是这样,周瑜绝不会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反而会愉快地与他合作。这从周瑜对庞统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据《三国演义》记载,庞统这位“风中奇人”的名气不亚于诸葛亮,才华也在周瑜之上,对他没有怀疑,反而非常敬重。在评书这部戏里,周瑜临死前推荐庞统辅佐孙权,可谓是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怎么会有嫉妒的痕迹?
《三国演义》里真正吃醋的其实是可怜的庞统。历史上的庞统性格开朗豁达,待人和善。结果他被写在《三国演义》里,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负。他一心要与诸葛亮争功,把伊的苦口婆心当成“孔明怕我取了利抢了功”,甚至公然在刘备面前说诸葛亮的坏话,最后惨死在罗风坡。
2.罗贯中丑化周瑜的目的是什么?历史上的周瑜真的生诸葛亮的气吗?答案是否定的,周瑜不仅心胸狭窄,而且出类拔萃,不一定比诸葛亮差,更不可能嫉妒诸葛亮,因为按道理,诸葛亮应该嫉妒周瑜。
为什么我会有这个说法?首先,周瑜这个美男子,在史书或者三国演义里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而是承认了。但这两本书里,都说诸葛亮高大,然后就没有描述了。可见周瑜在外表上碾压诸葛亮。
只拼外貌,现在拼天赋。你说诸葛亮会弹琴,曾经用一个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不知道诸葛亮用的是不是空城计,但是在弹琴上,诸葛亮还是彻底失败了。相信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周瑜是音乐大师。为了给弟弟一个人生体验,孙策给他买了一个乐队,比周瑜的音乐还多。
那我们来和战功对比一下。诸葛亮虽然打了几场胜仗,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战役并不多。再看周瑜。周瑜帮助孙策,他们十年奠定了江东的基础。基本上孙权后来吃了孙策的本钱。连刘备都对周瑜赞不绝口,怎么能说出这种小心眼又嫉妒的话呢?按道理,应该是“他亮的时候余省”。但是罗贯中为什么要黑周瑜呢?
当然,后人是猜不到罗贯中的想法的。所以只是推测。一个趣闻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据说罗贯中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多次落榜。但是一个叫周的同学,随便考了一个,就当了大官。这让罗贯中非常嫉妒。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把历史上的名将周瑜写成嫉妒的人,让他英年早逝。可以说,罗先生是非常可爱的。
当然,不仅仅是这样的猜测。还有一种说法是,罗贯中写自己的书的时候,嫉妒他写的这个人物。他在写周瑜的时候,发现周瑜不仅大气、儒雅、有才华,而且文武两方面都有突出的才华。不仅如此,你说他帅,还是官二代。你生气了吗?更气人的是,我娶了永远的美人小乔。这不是人生赢家。这是什么?罗贯中看到周瑜如此优秀,说不嫉妒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一个优秀的、无可挑剔的人,罗贯中心里说,不嫉妒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现在的读者也不禁惊叹于这些记录。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罗贯中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只能依靠自己的文学作品,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话都是半褒半贬。对于周瑜的功绩,罗贯中还是如实记录的,但对于他的性格,他稍作改动,塑造了另一个更加鲜活的周瑜,而不是天上仙女般的完美周瑜。可以说罗贯中塑造的人物是非常成功的。
罗贯中之所以黑周瑜,在我个人看来,完全是因为小说的需要。当然,我也不排除罗贯中自己内心的不平衡。这么完美的一个人,一个没有任何缺点的人物,是写不出小说的,所以他选择了局部丑化,让小说更生动。显然,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成功的,也塑造了一个更接地气的周瑜。
3.历史上周瑜是怎么死的?赤壁之战后,周瑜给孙权出了一个主意,把刘备软禁起来,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下属。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仍需牵制,刘备怕难以控制,没有采纳。
建安十五年(210),孙权批准了周瑜攻克益州的计划。周瑜回到江陵,到了巴丘(今湖南岳阳),36岁突然去世[29]。孙权听后大叫:“公瑾有王佐的财富,但他的寿命很短。我能靠什么?”他亲自穿上丧服为周瑜哀悼,左右感动。周瑜的灵柩运回吴军时,孙权亲自前往芜湖迎接,所有丧葬费由国家负担。太阳升起后,他对宫卿说:“没有公瑾,我就当不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