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包括哪些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位于主校区东南的电气工程楼。学院目前设有电力工程系和电气传动与控制工程系两个系;电机电器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所、新能源研究所、牵引供电研究所四个研究所;以及国家工程基础课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气部分)和电气综合实验中心两个教学实验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60人;教授24人,副教授43人,讲师34人;专任教师中,69%拥有博士学位。在校生2270余人,其中研究生980余人(博士生100人,硕士生880人),本科生1290人。
秉承多层次、高质量的办学理念。研究所成立以来,将多层次教育的理念拓展到整个电气工程领域,全面开展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开展电气工程领域的博士后培养。根据教育部学科专业调整要求,电气工程学院本科专业于2000年并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1新增“电气信息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从2003年开始按照电气信息类招生,培养宽口径本科专业人才。2005年学校开设轨道交通电气化专业(方向),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专业。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可以培养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学士到博士,从科技学位到工程学位的各个层次的专业人才。学院从招生制度、生源、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继续就业等方面积极探索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本科-研究生-博士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坚持科教融合,注重将最新的实验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融入新的实验教学平台。电气工程“试点班”实行全体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校内外有10多个本科实践教学基地。稳步推进“3+1+2”联合人才培养,33名学生入选试点项目,分布在10企业。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与世界500强企业阿尔斯通、国家电网多家子公司建立了265,438+0研究生培养基地。重视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出国,与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悉尼大学签订“3+2”、“2+2”项目协议。
重点加强学科及其平台建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和电力传输被评为省部级重点学科。依托学院,建立了国家能源主动配电网技术研发中心、电力牵引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轨道交通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电气传动技术分院。2013年牵头承担“111计划”引智基地项目——主动配电网大数据分析处理创新引智基地。
大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五年来,新增科研项目570余项,科研总支出31.658+0.600元。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等垂直项目220余项。新增SCI检索论文47篇,EI检索论文289篇,授权专利130件,其中发明专利95件。
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希腊、丹麦、比利时、捷克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北京交通大学-阿尔斯通动力系统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和北京交通大学-密歇根大学动力电池应用研发中心。聘请了一批外国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为我校学生授课。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或专业竞赛中多次获奖并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学生参加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作品评选大赛等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得国家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西门子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获得最佳组织奖。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校名列前茅,签约率居全校第一,就业质量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