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居然说李白是韩国人!
在被一些中国媒体多次泼墨后,韩国方面终于做出了回应。韩国驻华大使馆向《南方都市报》发来声明,称对韩国教授声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孙中山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韩国人发明了汉字”等所谓不实报道“深感忧虑和关切”。声明指出,这些“中国文化被韩国拿走”的报道大多被认定没有事实依据。有些报道把一个人的意见当成韩国国民的普遍立场,歪曲事实,妄加揣测。
看了这个声明,我有点哭笑不得。看来“中韩文化之争”的闹剧已经引起了韩国政府的重视。至少韩国担心这样的新闻报道会影响中国人对韩国的态度。这两年写了两篇和韩国文化有关的评论,从网友对“棒子”称号的一些评论中感受到了某种民族情绪。只要一说起韩国,我大多是厌恶和鄙视的。这种情绪的蔓延,与这种想象中的“文化之争”不无关系。
记得几年前“哈-汉”还是一种时尚,但是自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在联合国申请世界遗产后,一场虚拟的文化之争就开始了。媒体早就解释过,江陵端午祭的起源虽然与中国的端午节有关,但与端午节的习俗并不相同。主要是指当地的一种祭祀活动,大部分祭祀是由韩国特有的神灵进行的,比如大关岭山神。只是韩国民众以端午节为时间点,迎接各种农神的信仰活动。虽然有儒家的仪式,但巫术仪式大多是韩国人的文化内容。即使韩国民间过端午节,也是吃矮子饼,喝薏仁汁,与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大相径庭。
在一些同源文化圈,这是普遍现象。有些习俗虽然起源于某地,但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交流中,会被周边国家或地区吸收和接受,会演变成自己独特的习俗,这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常态。
这种常态在一些文化官员、专家和媒体的口中变成了一种竞争。好像把“申请遗产”当成申请专利了。其实“申遗”和申请专利完全是两个概念。只要你申报的项目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也可以“申遗”。申遗是对传统文化保护地位的认可,而不是对文化起源的官方认可。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假的“文化之争”确实引起了一些管理部门的恐慌,这些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细看“文化之争”背后的利益链条,也会让人们受益,那就是那些主管文化遗产保护的部门和机构,他们想用一场想象中的“文化战争”来推动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经济领域的竞争意识被引入到文化起源的认定中。
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包容性。任何一种伟大的文化形态都绝不会只在一个地区发展,包括古希腊文化,基督教,佛教,儒家。一种文化形式背后的价值和思想资源,如果适应了历史的需要,自然会在各地生根发芽。强大的文化是靠交流,靠融合其他文化,来展现自己的实力,而不是靠争夺本源。你有很强很纯的血统,在今天的人的生活中已经失传了,说到底是弱势文化。
我觉得所谓的中韩文化之争一直被韩国学术界认为是民间闹剧,很少有学者参与这场争论。只要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参与这种争论。中国和韩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就有治理朝鲜的历史。所以,韩国一些学者在当代想通过一些文化方式剥离文化中的殖民因素,是一种正常的心态。但是,历史终究是无法改变的。特别是中国有编纂历史的传统,是世界上历史最连续、最完整的国家。在这样的文化中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国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国际文化现象应该有的文化姿态。宽容是指社会可以容忍不同的声音,而不用担心被压制;也意味着人们不再用各种极端的观点来对待自己不了解的文化现象。只有构建这种宽容的文化心理,民族情绪才不会显得那么多变、狭隘、短视。包容并不意味着失去活力,而是对文化现象多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仇恨和敌意,多一些理解和温暖。这样才能把媒体资源用在那些值得批判的问题上,而不是打一些类似“中韩文化之争”的无聊的口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