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河流域状况
罗定河流域在广东省西部,西江以南,东有云雾山脉,西有云开山脉。
罗定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比较特殊。罗定河西侧是云开山,是广西十万大山残脉的山区,称为西山。南部信宜大天顶山,又称粤西古陆,是一座单斜重叠构造的古山地。南坡平坦,北坡陡峭。南坡的雨水沿单斜构造通过岩层流向北坡,形成沟壑和河流。东起罗定至李安平的山脉是广东的地理和气候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分界线。山的北部盛产三华李、杨梅等亚热带水果,南部盛产香蕉、荔枝、菠萝、杨桃、木瓜等热带水果。罗定河也是两广的地理分界线,罗定河是古南海县和苍梧县的分界线。明清时期广东有十郡,罗定位于十郡中间。东部的广、绍、徽、潮被称为前五名,而西部的、连、琼、秦被称为倒数五名。东西方面,过罗定河叫粤西,南北方面,过罗定河叫南路。全流域地形复杂,民风淳朴,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新沂的平塘、桂子、四合等地有黄金、锡、萤石、褐铁矿、高岭土、石灰石、黑色花岗岩等建材。罗定新荣、四轮、连州、狄威、平塘、金鸡、塘沽、川步、太平、罗京和阜城有锰、铁、锡、金、金红石和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应时和高岭土。云南的连滩、河口、东坝、南江口等地有煤、褐铁矿、锰矿、铜矿、砂金和白云石、石灰石、高岭土等。河的两岸有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土地。农业占流域产业结构的70%以上,水稻种植是农业的主体。种植水稻的稻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0%。山区以林牧为主,盆地以水稻为主,丘陵旱地以水果为主,粮油绰绰有余。肉桂、松香、粉末、八角、木材、竹子和竹制品是该流域的主要出口产品。
罗定河流域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雨量1.380mm,河水充足,一年四季均可供货船通行。南部信义山是罗定河源区,上游是罗定罗京龙后麻城以上的河流,水流湍急,滩险。其中以龙后麻城、狼沟峡最为著名,水量充沛,可行刀船,是通往南道高州、新沂等西江各地的必经水道。罗后麻城至罗城段处于中游,属罗定红色盆地,东、南、西三条支流有集中流向盆地的趋势。河水从咽喉流出,在新荣与新荣水汇合,在姜生河口与州水汇合(又称云诱水、抱水),在潭埔与四伦水汇合(又称三都河),在罗城河口与谭斌水汇合(俗称沙河,也称小海)后汇入罗城。该段河道汇流多,江面宽阔,水量大,水流平缓,适宜通航。罗城至南江口段为下游。河水从罗城流出后,流入云南的大湾、河口、东坝、连滩,在南口汇入西江。河流下游呈弧形,东水口有封闭的底水(又称东水、吴尚水),河口有云浮水(粉甸河),连滩有里东水(牛圩河),古彭水。水量很足,水流极缓,适合大船,就像中游。罗定河流域的许多河湾,如新沂的平塘、大坝,水柏、万士其,官渡头、古澜、四盆、潭浦、罗城、川步、唐安,云南的大湾、河口、松桂、东坝、古鹏等,都非常适合船舶靠泊和船行。从上游运来的货物,小部分在古澜、四盘转运到大船上,大部分集中在罗定的货物中转站,由大船运输。从下游运来的货物在罗城中转站用船包装,运到上游。罗定也因此成为了罗定河流域的货物转运中心,许多商人在罗城设立了货物转运站。罗定河沿岸有许多寺庙。新沂河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修建的平塘林洞河印石庙,清光绪十年(1884)修建的桂子汉观虎山太保庙。罗定河有许多寺庙,包括龙牧寺、神坛寺、华光寺、北帝寺、大和寺、小和寺、天后宫和鲁班寺。在云南河,有建于万历六年(1578)的张公庙和将于明日三年(1623)建成的龙井庙。这些寺庙大部分是用来祈祷航运安全的,少数是民众崇拜的神佛偶像。但这些寺庙在建国后大多已被拆除,只剩下部分遗址。
在古代,交通主要依靠水路。最初的罗定河流域大部分被森林覆盖。罗定河及其支流水量充足,比较大的木船可以通过狄威河直接到达船阶,从而有了古代开阳郡和开阳郡的繁荣。通过主要河流,它直接到罗京和太平,从而设置古龙乡县和古龙府。
1956之前,罗定河航运比较稳定。太平至南江口主航道全年可通航35吨级木帆船,每年进出货物超过65438+万吨。在夏天,有大量的水。太平河上的木船可达信义坝,狄威河上的木船可达船步,四轮河上的木船可达四轮,岸上的木船可达李思、新乐。古代出口的主要商品有玉、木、竹、肉桂、山楂、柿子等。罗定有生铁、靛蓝、竹子、木炭、肉桂、粉末、茶叶和漆器,云南有肉桂、黄麻、蚕茧、黄红烟、竹子和草席。木材是该流域出口量相对较大的商品。山民在溪边自然放出松木条或木管,将松木(多为杉木)或木管(多为松木)绑成小木筏,一个小木筏由六七卡或十几卡连接而成;到达罗城河段后,会被扎成一个大木筏,一个大木筏往往由十几二十个卡连在一起。放生的时候,一次一百多个,最少也有二三十个。大排在罗城河段以下的河道上自然放流,在云南河口流出西江,直达广州、佛山。放飞时,大排与大排之间的距离超过100米,前后排可以互相看见和呼叫。流放沿江时,你叫我喝酒,场面壮阔。建国后,直到1970,罗定河沿岸都有运输船队。装运的货物有荔枝、龙眼、三鸟、猪、木柴、肉桂、香粉、松香、松脂、茶叶、锰矿等。,带进来的货物有百货公司、原盐、化肥、牛骨、花生麸、豆类、咸鱼、煤油、锰矿。但当时罗定河上航行的船只都是木制帆船,速度很慢。当水流过危险的海滩时,需要拉缆绳。从南江口到罗京通常需要4~5天。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日军封锁珠江,大批珠三角难民逃往内地。罗定河的航行异常繁忙,有装在木船上的小型机动汽船,以汽车发动机为动力。这种小汽船,俗称电船,用作客轮。每艘船可载40多人,下水时最快时速8公里。从南江口驶回罗城码头需要65,438+06 ~ 65,438+07小时,水量充足时只需6 ~ 7小时。20世纪50年代末,河上的木质帆船被改装成机动帆船,最大载重量为70吨。1969年,罗定造船厂还尝试建造了一艘水泥船,不仅增加了该船的装载能力,还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自清代以来,罗定河两岸一直存在航运与灌溉的矛盾,尤其是罗定三都河流域。为此政府制定了开闸放水时间表,规定农时绝对禁止开闸放水。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航运和灌溉用水的矛盾,但引水设施多为小北头和1座的1(确切地说,不能称之为“恶毒”,而是用草、木拦河推动竹水车转动的挡水设施)和1座的车辆(也有两三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岸人民以“鞭山赶石,围山引水”的势头搞引水工程,把河水引到岸边灌溉耕地,河水流量逐渐减少。从1958开始,采用筑堤引水的方法整治罗定河河道,情况略有好转。但从那一年开始,罗定河上游修建了许多水电站和液压泵站,河水锐减,船只只能在南江口至罗城的河道上航行。后来,在南江口至罗城的河道上还修建了双东、大湾、河口三座大坝。大坝施工期间,船舶不能航行,在1967大坝船闸完工前,船舶不能继续通行。1980,罗定河上所有船舶停止航行,新建的云南松圭水电站不再修建船闸。罗定河航运最终被新兴的公路运输所取代。
罗定河流域虽然是粤西少雨、春秋干旱频繁的地方,但由于流域辽阔、山势陡峭、下游弯道众多,洪涝灾害也很严重。信宜河段,1972 165438+8月晚,20号台风来袭,带来暴雨。全县受淹农田4.43万亩,房屋被毁5677间,死亡116人,受伤56人,其中合水公社受灾最重,四合公社倒塌。1985 8月14北部山区暴雨,全县受淹农田154000亩,冲毁房屋1132间,死亡14人,受伤20人,平塘、新城、四合、合水等地区全部受灾。在罗定河段,1983之前,每年有1洪水淹没罗城水街、河坝等沿河低洼地,大部分发生在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少数发生在夏季台风来袭时。清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九年(1670)、二十三年(1684)、雍正三年(1725)、道光二十五年(1845)、光绪十六年(65438)诗人李耀宗曾写过一首诗《龙州大洪水》,描写那场洪水摧毁了三百多座汨罗定州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发生的那场洪水中,神潭寺对岸只剩下文塔,其他房屋都淹没在水中。民国时期,罗定发生了三次有记载的严重水灾,分别发生在3年(1914)、36年(1947)和37年(1948)。建国后,罗定发生大洪水10次,严重4次。1972 165438+10月8日,全县各地普降150 ~ 200mm暴雨,2401户受灾,5519户房屋倒塌,11晚熟水稻被泡。1981年9月29日起,持续暴雨到大暴雨,10天总降水量达232.40mm,引发山洪,罗定河及其支流河水暴涨,川步围、围底围街道洪水深度达2m,洪水被困群众365438+万人。五个城镇的电话、电力和交通中断;全县淹苗9万亩,基本损失3万亩,公路塌方100余处,塘坝、水库塌方6处,水利渠道冲毁575条,电灌站、泵站等水利设施冲毁8处,桥梁38座,水电站2座。在云南河段,由于暴雨时罗定河和西江相互支撑,洪水也很频繁。民国36年夏,连日阴雨,山洪暴发,全县12个乡镇受灾。3万多亩农田被淹,25间房屋倒塌,51座桥梁被毁,4人死亡,近3万人受灾,尤其是滩地损失。6月24日1965,罗定河暴涨,受灾田地2.78万亩,房屋倒塌12间,桥梁冲毁8座,发生洪水和崩塌1375处。1972 165438+10月9日,受第20号强台风影响,全县普降暴雨,晚稻倒伏65438+万亩,受淹田地44700亩,房屋倒塌647间,死亡6人,受伤14人,其中连滩、东坝、河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峡两岸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办水电,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洪水的危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罗定最为重要。1950年春,建国之初,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罗定却急民生。他在县衙设立农林署,专门管理水利事业,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到20世纪60年代末,罗定已建成以引江济河工程为骨干、引蓄结合的长藤灌溉网。1983之后,就算再来一次洪水,基本上也不会再遭殃了。截至2003年底,罗定* * *已完成蓄水工程1155项,总库容65438+9000万立方米;引水工程238项,引水能力63.50立方米每秒;液压泵站94座(数量,下同);电力排灌站375座,装机容量4200千瓦以上;机械排灌站128座,装机容量1800千瓦以上。城市形成了“引水、蓄水、提水、灌溉、发电”相结合的长藤灌溉网。罗定的河道也是分阶段开发的。到2003年,全河共有水坝152座(新沂124座,罗定24座,郁南4座),河水(含支水)灌溉的耕地达到39.82万亩(新沂2.82万亩,罗定28万亩,郁南9万亩)。已建成电站167座(新沂79座、罗定81座、云南7座),装机容量9.99万千瓦(新沂4.88万千瓦、罗定4.23万千瓦、云南8.88万千瓦),为新沂、罗定、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罗定河历史悠久。虽然在长度和流量上比不上西江、北江、东江,但在文化底蕴上自成体系。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唱民歌,崇拜很多神灵。截至2003年底,仅学者们收集的龙水民歌就有10000多首。罗定河曾是岭南陆海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是广府文化和八桂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古代百越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地区之一,形成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罗定河文化带。盆地内有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如新沂大坪村姚家坪姚民智蓝作坊遗址、鸭斗山姚家坞寨遗址、桂子平民村、桂子平民炉厅下村牛洞炼铁炉遗址、和平村印石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罗定金鸡繁峙山遗址有古人类活动和动物化石,罗平南门、太平、北阜山战国墓葬,发掘出大量青铜器,新荣河口对岸兰芝作坊遗址,金田夏露村、川步铁炉村、罗平夏颖村冶铁遗址,刻于唐二年(699),被称为“岭南第一唐之龙”。罗定文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高47米,始建于清朝顺治四年(1647),被誉为“西江流域唯一完整的清龚雪建筑群”和附城新乐村出土的战国铜鼓。从围底河到川步谷,出土了大量的战国陶片。豫南格木村水瓜口北山唐代陶窑群遗址、东坝鱼落泡村姚明部落居住遗址、南江口站半山腰有大量陶瓷的东汉坑墓、河口佛子坝村出土的明代陶棺、东坝龙塘村出土的战国铜鼓表明,秦汉以前 古越人已经开始开发罗定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地,使罗定河流域成为古代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罗定河流域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孕育了许多浪漫的人物。在信义,有杨国威,他曾经是明朝的统帅,武德将军。晚年回乡在合水圩建了100多家店铺,被村民尊为“圩主”。有凌十八,大辽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广东崇神会的主要领导人,起义失败后宁死不屈,毅然投井自尽;梁若谷,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北伐战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5军独立团少将团长、广东省第2区保安副司令员;曾任国民党37军60师参谋长的谢日云,在长沙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向第九战区总司令建议采用“天炉战术”,成功地挫败了日军对长沙的大规模进攻,为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个叫梁本荣的党员,信宜农民运动的先驱,在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国民党当局杀害。在罗定,有陈龙树,曾是六州刺史,被封为鄱阳县开国元勋。有著名的唐代状元邢佐保将军、陶伟将军,著有《唐代岭南第一雕》、《龙坑道场碑文序》。有的竖起反唐义旗,仅半年就攻占两广四十余城,在龙州城(今洛台盆地)称帝,建立陈大国;谭守海,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后任河南道御史;一起在清军水师营工作,并在海战反鸦片中立功的吴少林、叶长春、潘庆,先后升任水师提督,被罗京称为“一社三红顶”。国内外著名抗日将领蔡廷锴、张晨、谭启秀、曲寿年、沈广汉、彭作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李方春、谭、波美蒂亚、唐、、陈琼英;有与蔡廷锴一起被称为新中国“开国元勋”的林一元、谭东敬;有武术大师梁,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第三名,被国家武术博物馆授予“我是武术家”的金字牌匾。他学道千年,享誉粤港澳及东南亚。罗定曾是中国音协会员、广东省音协分会主任,著名罗定民谣歌手吴,出席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工作先进单位和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演唱罗定民谣。历任兴宁机场政委、广州空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空军空降兵15部队政委、空军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委、济南空军政委中将;这里有著名的粤语相声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担任过广州市相声艺术团团长、广东省音乐曲艺团团长、广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黄俊英。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广东分会理事、广东省科技日语学会理事杨,先后培育优良水稻品种10多个,培育水稻2000穗,完成水稻三系,被国务院授予“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发明501胶水,获得国家专利,被誉为“胶粘专家”的卢钟鹤,历任广东省科委主任、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贵阳日报记者黄成德,六次骑摩托车或自驾游西部千里,走遍了西部12省87%的县市,穿越了西部所有的无人区和沙漠,创下了多项摩托车探险世界纪录。被新闻界称为“中国第一个走遍西部的记者”、“极限旅行家”,获得“中国百名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曾担任美国华侨进出口商会会长、海外新文化运动协会主席、美国中共全国委员会国策顾问、美国族裔党部联席主席、亚裔党部总主席的华裔美国人陈本昌,被美国总统里根称为“最好的朋友”。在云南,蔡健民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升任国民党13军少将。生于清乾隆年间西宁的傅定国,用父亲的四十亩书田作为奖学基金;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谢桂生,曾任郁南县人武部司令部南段司令、三洛抗日委员会委员、连潭前进指挥所司令等职。尤其值得骄傲的是,罗京镇这个在地图上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盆地小山镇,却孕育了历代包括蔡廷锴等著名抗日将士在内的近20位将军,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镇”。罗定河不仅是哺育了全流域654.38+0.44万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造就了全流域一大批威武将军的“将军河”。
罗定河及其支流是古代楚人南下和中原汉人南迁岭南的主要通道。它也是中原地区通往南海乃至海南岛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岭南与楚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罗定河流域(包括其支流)全部在古丁直隶地区,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创造并保留了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因此,“罗定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有着自己的文化基因、民族特色和精神纽带。罗定河是古越人的民俗文化特征,是界定古罗定河文化地理范围,整合现代罗定河文化带的前提。罗定河流域是泛珠三角地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研究、整合和发展以罗定河水系为代表的罗定河文化,实施罗定河与整个广南地区和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跨界合作,对促进新沂、罗定和云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