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分析?
中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发展基本遵循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即苏联。什么是社交模式?这里指的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发展道路和运行机制。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指令性计划管理为主要特征,以行政手段为主要管理手段的体制。首先,对苏联的发展模式进行总结。我认为,要分析中国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首先要清楚地了解苏联的发展模式。1,经济系统模型。从1917十月革命到1920,苏联实行战时* * *政策:(1)整个土地国有化,使用权归农民,国家在国有土地上组织国有农场和农民合作社。(2)在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上,国家组织产品分配代替私人企业,国家购买粮食供应城市,工业品供应农村。(3)在分配方面,强调国家的计算监督,提倡消费品分配中的计件工资制。战后实行新经济政策:(1)农业方面余粮征收制度被粮食税取代。(2)流通上允许自由交易。(3)在工业上,从完全国有化到部分工业企业和国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4)在经济管理体制和方法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计划委员会,运用价值规律、货币、信用、金融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5)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经济模式是:(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下,国家实现了工业化。(2)实施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3)采取统一的所有制和分配形式。(4)采取高度计划的经济运行方式。(5)以行政手段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模式。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全面改革所有制关系,废除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和私有化”。放弃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实行“完全市场经济”,进行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无限制自由竞争。2.政治制度模式。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中央执行委员会是苏联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苏联代表是直接选举产生的,所有政党的代表人数由选举结果决定。代表们的意见和投票权不受政党的限制。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政治体制从最初的民主理想变成了高度集权;从联合执政到一党专政;从人民直接管理国家到无产阶级政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的转变;党政干部由选举制、委员会制向聘任制、任期制转变;党中央的权力由中央集中到政治局、书记处和总书记。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车尔年科都试图改革政治体制,但始终没有改变高度集权的局面。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思想文化发展模式。列宁时期,提出要进行文化大革命,创造新的文明;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重视思想教育,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生产力。总的来说,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思想文化发展模式,但培养了个人崇拜。随后几代领导人围绕个人崇拜展开了批判运动。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开放性”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走上了“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推翻。4.国家系统模型。列宁时期,苏联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理论,强调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建立了“以自由民族自由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民族联邦”。斯大林时期,随着中央联盟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苏联实际上逐渐成为一个单一制国家,各参与国主权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它培养了伟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随后几代领导人也忽视了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的理论,曲解了马列主义的民族融合理论。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很多民族矛盾激化了。5.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和平外交和“唤起世界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苏维埃政权的围剿。为了摆脱孤立,苏联提出了和平外交政策。二战期间,苏联采取防御战略和集体安全的外交政策,与已建交的国家发展关系,缔结互不侵犯条约,争取欧洲的集体安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下的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扩张,提出苏美共同称霸世界的原则,对美国采取霸权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了“新思维”外交。6.执政党的建设模式。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联实行* * *生产党领导下的* * *生产党为主体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但随着国内外政局的变化,* * *生产党与其他政党在农民待遇、战时* * *生产政策、对德和约等问题上的政策分歧难以调和,政党制度转变为一党执政。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废除了* * *生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成果毁于一旦,联盟解体。第二,中国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表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参照苏联模式,但并不是一切都照搬苏联模式。特别是在政治制度和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借鉴了苏联模式的一些经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与苏联模式相比,主要有五点不同:1。中国没有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模式,而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后者与前者的突出区别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人民,而俄国资产阶级在十月革命后被剥夺了选举权。2.中国没有走苏联的苏维埃政权,而是采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我国形成了* *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的存在和各级人民政协的建立,是中国政治制度与* * *产党独大、一党执政的苏联制度的重大区别,也是前者优于后者的重要体现。4.中国没有照搬苏联的联邦国家组织形式,而是建立了单一制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中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中国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第一,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善于吸收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基本要求,也是受各国经济、政治、历史条件制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研究其他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有益经验,尽量少走弯路。从中国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行途径,建立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第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学指导开创性的改革实践。中国* * *产党历来注重理论创新,尤其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工作重心要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束缚。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为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作出了进一步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为推动改革实践不断取得突破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第三,着力解决深层次体制矛盾,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新阶段,一方面,它将深刻地冲击旧体制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它需要被新体制所取代。因此,必须把握好“破旧”与“新”、“废”与“建”的辩证关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由易到难,不断消除旧制度的深层次障碍,同时全面加强各项新制度的建设。及时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的新体制新机制。第四,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计划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相继进入攻坚阶段,既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实践证明,从战略高度构建战略规划,以改革大局为重,渐进与大突破相辅相成,既能减少社会震荡,又能避免重大改革久拖不决。第五,改革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闭关锁国不仅导致经济落后,也导致旧制度停滞不前。我们对外开放越大,就越能为改革注入新的动力。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尖锐地揭示了计划经济的深层次弊端,强烈地冲击了落后的观念,空前地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使我们主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的制度文明,以深化改革,增强中国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关键是把握好改革力度、开放程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能力的协调统一,在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发展,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在全社会形成推进改革的高度自觉和强大动力,在保持稳定中求进。第七,通过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增强经济主体的抗冲击能力。随着市场经济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增加,经济体内的潜在风险也会增加。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成功度过了经济过热和亚洲金融危机,逐渐缓解了近期经济遇冷的压力。重要的经验是通过推进计划、税收、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金融风险,用市场经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而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其进入相对稳定和持续的增长轨道。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失败的教训可供中国在改革过程中借鉴,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突破这些弊端,并结合中国自身的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所以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因为它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不拘泥于苏联模式。然而,中国在未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将遇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仍将面临通过不断改革来适应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