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电子商务只是未来商业发展趋势的一个方面。有一种说法,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执行力,这是不全面的,也是错误的。正确的市场、技术和地理区域也至关重要,尤其是作为长期经济发展的目标。西方国家也认为选择正确的市场和地理区域是成功的关键,比如银行、电信和科技。正好印证了那句话“一个差的管理者领导一个好的市场行业比一个中等的管理者领导一个差的市场行业要好”。什么样的因素会让2015这一年发生巨变?只设定短期目标显然是错误的,远远不够。现代管理者必须通过一些深入研究的行业报告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主要因素应该分为:宏观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宏观经济的走势是第一位的。经济活动不仅促进了全球经济化,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经济自由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区域人口迁移的变化。今天,亚洲(除了日本,嘿日本是亚洲经济崛起的奇迹,中国能否再次颠覆这个神话取决于发展)占世界GDP的13%,而欧洲占GDP总量的30%。未来20年,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将在全球聚集,达到重新结盟的顶峰。此外,区域经济也加快了发展速度。未来20年,美国将继续保持绝对的经济增长优势。第二,公共部门使经济“泡沫化”。因此,加强生产效率至关重要。全球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危机,尤其是欧洲,其中德国老龄化(>:75)以上人口增长最快,达到33%(2005-2015)。这些必然导致生产率下降,养老金和医疗保健必将肩负更大的责任,迫使税收制度进行改革。这就是所谓的“让相对少的年轻人养活相对多的老年人!”第三,消费市场的变化和扩大。未来10年,将有近十亿消费者进入全球消费市场——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商品。到2015年,亚洲的消费能力已经从4万亿上升到9万亿,基本接近目前西欧的消费能力。发达国家不同细分消费者的变化也很明显。到2015年,西班牙人在美国的消费能力将相当于中国消费群体的60%。无论在哪里,掌握和使用同一产品和品牌的消费者都会增加。社会和环境趋势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四个方面。虽然很难预测,对商业的影响也不确定,但它会彻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第四,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技术革命才刚刚开始,还不成熟。个人、公共企业和商业组织正在学习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设计和发展知识。比如一些领域:生物工程,激光技术,纳米技术。我们的工作方式不仅是全球性的,而且是实时的,新的群体和关系建立起来了(事实上,在2005年,65,438+02%的美国新婚夫妇是通过互联网认识的)。超过20亿人使用手机,每年发送超过9万亿封电子邮件。在未来,时间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将不再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第五,“人才大战”将会改变。工资相对较低的国家会出现大规模的就业迁移。知识密集型行业会更加重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发展中国家受过大学教育的专业人员数量将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对于大多数公司和政府来说,全球人力和人才战略作为全球采购和制造战略尤为重要。第六,大型商业机构将面临更详细的审计。由于商业的全球化和经济需求环境的变化,对大公司的怀疑也会增加。比如前阵子发生了鸡瘟,肯德基马上做了市场应对策略,做了各种广告宣传册,讲解鸡肉加工的程序和流程,保证人们安心,放心。悲剧和环境灾难必然会以一定的比例发生。这不仅仅是未来五年,而是未来250年。未来10年,真正强大的全球性公司将会出现。商业公司,尤其是大公司,从来没有被社会关心过。商业领袖必须向社会证明,说服他们会为人们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第七,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从而产生环境压力。未来20年,油价上涨50%,没有新的发现和根本性的创新,供应是不可能跟上的。例如,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对钢、铁和铝的需求增加了两倍。世界的资源将会更加稀缺。水资源短缺将是许多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因此,技术创新、新的规章制度和资源利用将是世界主题的核心,这也将促进经济发展和支持环境的需要。商业和工业发展趋势。新的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在新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非传统商业模式将在同一市场和同一空间共存。很多行业都是杠铃式的结构,上面很多巨头,中间很窄。其次,许多小规模和快速发展的玩家处于底层。第九,艺术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未来,更新、更大、更复杂的公司将会出现,需要新的管理工具。事实上,先进的技术和统计将为数百万机构实现新的管理方法。今天的商业公司领导人都使用数学计算-决策技术和使用相当复杂的软件管理组织-科学管理!第十,无处不在的信息改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处不在,而且会更加细分和专业化。最明显的趋势是,最流行的搜索引擎,如谷歌、百度,都创建了即时性的无限知识库。知识获取也几乎已经全球化。因此,新的知识生产、获取、渠道和所有权模式将会出现!我们在观察:开放的知识是作为一个群体而非个人发展的。知识制造本身也会增长,比如全球专利申请,从1990到2004年,年增长率为20%。公司必须学会如何平衡这种新型知识的全球化,或者如何降低淹没在“信息爆炸”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