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的社会

民国以前,勉县仅有民间中医草药。民国初,有药铺三、四十家,行医的有100余人,多集中于县城和较大集镇。14年(1925)西医传入勉县。29年(1940),始立县卫生院。药品除勉县自产中、草药外,多由汉中购进,或由行商贩入,品种少,价格贵,有“黄金有价药无价”之说。

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医疗器械、卫生经费、医务人员不断增加,1987年县、区、乡(镇)和驻勉单位***有医疗卫生机构100个,卫生技术人员1504人,病床967张。有村医疗站(点)377个,医疗卫生人员494人,有个体开业医生86人。勉县平均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56人,病床2.24张。

2012年,勉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2个(不含村卫生室),床位数1406张。卫生技术人员211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02人,注册护士547人,药师116人,技师8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95% 1958年,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种科学试验田,先后举办县、公社专业知识训练班50余次,培养沼气、固氮菌肥、防疫、新农具、滚珠轴承、气象、空气电池灯、收音机、人造棉、播种等各方面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推动科普工作的发展。

1981年7月2日,办起三年制中央广播农业学校勉县分校,设文化、基础、专业课程,1981年有学员96人,1985年有72人,1983年,办起33所乡农民业余技术中心学校,培训1955人。张家河区科协举办猪苓人工栽培训练班,培训种药能手50名。1984年,褒联区8个乡(镇)建立农民业余技术学校,有学员315名;75个村中建立了67个科技服务组;5个放大站,开办广播讲座230次。乡(镇)科协组织专业培训179场,参加1.68万人次;同时印发科技资料1.47万份。

1986~1987年,结合“星火计划”的实施,开展以短期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技术开发、科技扶贫为主的技术服务,***举办实用技术短期培训160多期,参加2.35万人(次);向农村发送《科技参考》和《实用技术资料》3.43万份;举办科技信息专题广播节目24次;开办技术市场96场;组织200多人参加四省一市秦巴山区技术开发交流会、省高教局科研成果汉中地区难题招标信息发布会;同西北轻工业学院、陕西工学院、陕西省汉中农校建立长期经济协作关系,引进适用技术35项。

2012年,勉县***取得科技成果2项,达到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水平1项。全年专利申请量45件,比2011年增长18.4%,专利授权数28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 勉县自宋代始立教育机构。宋、元、明、清推行科举制度。设儒学或书院,供生员(秀才)读书。明、清有进士、举人36人,生员210人。清末废科举,立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癸卯学制”,始立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改学堂为学校。18年(1929)8月始立初级中学。27年(1938),按保设小学。29年(1940),有小学186所,学生7625人;初级中学2所,学生130余人。

解放后,50年代初,中、小学逐步走向正轨。同时,开展扫除文盲。1958~1965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实行“两条腿走路”,公办与民办相结合,学校和学生数量增加。1965年有各级各类学校525所,学生5.06万人,教职工2265人。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下降。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调整学校布局,整顿教师队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教学秩序正常。1987年,勉县有各级各类学校469所,学生60578人,教职工3671人,分别比1949年增长3.8倍、8.6倍和11.5倍。1979至1985年有595人考上大学,是1959~965年考入大学人数的1.6倍。1986~1987年大学录取326人,连续两年列汉中地区第二名。

2012年,勉县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有普通中学19所,高中招生3603人,在校生10477人,毕业生2857人,初中招生4415人,在校生14133人,毕业生5023人;普通小学学校90所,招生2921人,在校生20068人,毕业生4415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