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电影有什么特点?

黑夜传说1,2 "

范·黑尔之星

断头谷

吸血鬼的阴影四百年

吸血鬼女王

狼族盟约

夜访吸血鬼

吸血鬼诺斯费拉图

没有脸的眼睛

剪刀手爱德华

金璐:狼队的生死之恋

第九扇门(这部电影很好)

灵魂中的仲夏夜

什么是哥特式?

在音乐上,darkwave、got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等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详细描述一下: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悲伤,被禁止的爱,完全痛苦带来的美感,总之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阴暗面。

那么,如果歌特式和音乐结婚了,歌特式就是随意写的。哥特音乐在字典里做了另一种解释:它是各种乐器的激情混合,秉持悲观绝望的终极价值观,揭示天启般神秘空洞的歌词。在1800左右的浪漫主义运动中,中世纪文化逐渐成为一些人眼中的时尚。浪漫主义成为这场文化运动的中心。浪漫主义者希望超越历史的界限,有人希望回到中世纪,有人从宗教或神秘主义中寻求理想,有人试图从自然中得到答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他们的目标。在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中,哥特开始被认为与黑暗、陌生、鬼魂联系在一起。像拜伦、雪莱、波德莱尔和魏尔伦这样的浪漫主义和哥特式作家热衷于表现人类的阴暗面。哥特情绪在视觉艺术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像caspardavidfriedrich这样的画家表现的是黑暗和荒凉。在建筑方面,新哥特风格逐渐成为时尚。

哥特电影

早在1921,一个叫克里斯滕森的瑞典人拍了一部电影叫《历代巫术》。众所周知,当时的电影刚刚诞生,还处于起步阶段。有故事情节的完整电影很少,电影特技简单粗糙,所以克里斯滕森用纪录片的形式在银幕上为我们再现了一些关于巫术的影像。说是纪录片,但里面的场景基本都是上演的。在我们今天看来,它更像是一部故事片。但无论如何,这是哥特文化第一次融入电影艺术的表达领域,异端、死亡、巫术等黑暗元素第一次成为电影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哥特电影。因为电影主题太超前,《历代巫术》被禁了几十年,直到二战后才解禁。值得玩味的是,历史上的哥特人也可能来自瑞典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千年后,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第一部哥特电影。

然而,第一部有影响力的哥特电影来自德国。《历代巫术》诞生一年后,德国导演莫瑙拍摄了《吸血鬼诺斯费拉图》。自此,大名鼎鼎的吸血鬼正式出现在大银幕上。其实影片中的主角就是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笔下臭名昭著的德古拉。Maunau改名只是为了避免版权纠纷,但这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电影上映后,版权一直麻烦不断,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尘埃落定。但是电影本身确实是非常成功的,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轰动,毛脑也凭借这部电影奠定了自己大师级导演的地位。吸血鬼诺斯费拉图也成为人类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德国电影业正处于表现主义电影的主导阶段,除了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另一部表现主义电影《粘土斗士》也是一部优秀的哥特电影。只是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光芒太耀眼了,以至于克莱战斗机公司几乎被人遗忘了。

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巨大影响力很快就传到了大洋彼岸。这个时候,处于上升期的好莱坞,自然对一切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都持开放态度。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根据斯托克的原著小说,将吸血鬼德古拉伯爵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也就是电影《吸血鬼》。这部电影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音的哥特电影。上映后也好评如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尤其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贝拉·卢戈西(bela lugosi),他的吸血鬼形象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在他去世多年后,仍有人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吸血鬼。

兴起的哥特电影浪潮很快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打破。现实世界中的恐怖显然比屏幕上的恐怖可怕得多。在战时,人们在电影中需要的是精神慰藉和灵魂慰藉,而不是宣扬死亡和痛苦的哥特电影。

二战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复苏,电影业逐渐复苏,哥特电影再次被纳入电影创作的轨道。1958年,在德古拉小说诞生的英国,著名的吸血鬼伯爵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是特雷西·菲舍尔拍摄的电影《德古拉的噩梦》。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吸血鬼形象。从这部电影开始,吸血鬼开始长着又长又尖的尖牙,一张嘴就会露出来。克里斯托弗·李的出色表现更是出神入化:五十多岁,高大英俊,两鬓斑白,举止端庄,表情既优雅又有兽性,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可以说,德古拉的噩梦建立了迄今为止哥特电影中吸血鬼形象的标准模式。

从65438年到0959年,由法国导演乔治·弗伦奇拍摄的《没有脸的眼睛》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黑白影像的影片,以精致的摄影、精致的画面效果、离奇的剧情让人过目不忘。特别是电影的诗意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另一种全新的气质,极大地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但总的来说,从战后到80年代,哥特电影仍处于发展阶段,势头较弱,数量较少,影响较大的作品更少。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赫尔佐格在1979翻拍的前任莫瑙就是名作。赫尔佐格被称为“德国四大导演”之一。凭借克劳斯·金斯基的出色演绎,赫尔佐格版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在50年后取得了不亚于毛瑙版的成功。

整个80年代,值得一提的哥特电影是1983好莱坞出品的《欲望》。这部由托尼·苏格特执导,凯瑟琳·德纳芙和苏珊·萨兰登主演的电影也是关于吸血鬼的,但在这部电影中,吸血鬼角色不再是男性的专利,而是女性吸血鬼才是主角。当然,在之前的电影中,也出现过女吸血鬼,但都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部电影彻底突破了现有的吸血鬼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危险的女性吸血鬼标准形象,也成为后人效仿的标准。后续电影中出现的女性吸血鬼角色,大多离不开《欲望》中塑造的模型。

直到20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才真正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这期间,哥特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热潮,不仅在欧美,在全世界都是如此。1990年,一位名叫蒂姆·伯顿的导演找到了一位名叫约翰尼·德普的演员,共同为我们贡献了一部名为《剪刀手爱德华》的电影——自此,哥特电影复兴的大幕在好莱坞彻底拉开。作为当代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这部电影没有吸血鬼、巫术或宗教背景,但它也编织了一幅关于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美妙的黑色哥特式画面...才华横溢的蒂姆·伯顿将古老的哥特文化与当下的背景无缝融合,为哥特主题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从根本上拓展了哥特电影的范围。蒂姆·伯顿逐渐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哥特电影大师,他和约翰尼·德普这对黄金搭档也配合得非常完美。断头谷(1999)是他们再次合作的结晶。这一次,伯顿出人意料地开始以巫术为题材,描绘了一首悲伤、苦涩而又令人难忘的世纪末哥特式挽歌。

《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坚定了好莱坞制片商投资哥特电影的决心。1992年,大名鼎鼎的德古拉伯爵终于再次以黑粉色登场。这一次,好莱坞教父科波拉执掌魔镜。科波拉招募了一大批好莱坞明星,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跨越世纪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电影《惊奇四百年》。《惊奇四百年》完全以好莱坞的方式重构了德拉库拉伯爵的故事,从而赋予流传了数百年的德拉库拉传说全新的意义。影片恢弘的大气和炫目的特技,加上好莱坞的宣传攻势,迅速席卷全球电影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的哥特电影浪潮并没有就此止步。越来越多的电影制作人开始对哥特式主题感兴趣。1994年,爱尔兰导演尼尔·乔丹举起了手臂,好莱坞三大帅哥齐聚一堂,为我们奉上了又一部堪称史诗的伟大哥特电影——《夜访吸血鬼》。对于普通影迷来说,《夜访吸血鬼》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联袂演出了,但影片本身并不逊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吸血鬼题材的集大成者。影片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地域也横跨欧美,全景式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人类社会共存的吸血鬼世界,以吸血鬼的视角描述了他们自己的心路历程。《夜访吸血鬼》如此成功,我们甚至可以断言,吸血鬼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会再有比他们更同类型的电影了。

在吸血鬼电影大获成功的同时,另一部名为《乌鸦》的电影闯入了哥特迷的视野。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比,《乌鸦》更独立、与众不同、更受崇拜。这是一个爱伦·坡式的哥特式故事,讲述的是灵魂的轮回和复仇。诡异的巫术气质贯穿全片,摄影、化妆等影片细节都渗透着哥特气息,比如自始至终的黑暗场景,比如涂在演员脸上的白色颜料...乌鸦滴着哥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