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
小时候家里可以说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父亲苏是苏家村的村支书,为人清廉老实,母亲夏莲香是个普通农民)依然省吃俭用供他读书,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83年考入东北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东北大学。因为学习成绩突出,大学四年期间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学生,一直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1987年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传热专家任教授。一年后,他考上了博士生,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东北工学院院长)卢忠武教授。在随后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中,他意识到煤炭清洁利用对能源和环境的重要性,并对此非常感兴趣。1989年,在卢忠武教授的支持下,转入国内知名的洁净煤利用研究实验室(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研究洁净煤燃烧发电技术,师从著名热能工程专家徐益谦教授、蔡勇教授。1992年9月获得热能工程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从事科研工作。在此期间,基于博士论文的研究成果,他发表了十篇文章,其中三篇是关于“中国科学”的,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1993年底被东南大学晋升为副教授,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
1996年初赴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成功解决了他们多年未能解决的流化床装置稳定运行问题。1996年底,为了增强专业知识,拓宽研究领域,他决定去澳大利亚著名的昆士兰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的约翰·波尔教授,受澳大利亚煤炭联合研究中心资助。1999年底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期间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6篇有影响力的文章,被多次引用。后来被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聘为永久研究员,此后一直工作。
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和勤奋细致的科学精神,他在近20年的科研工作中,在煤炭燃烧与气化、碳收集、煤矿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发表论文近百篇,拥有三项国际专利。他的研究由澳大利亚、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政府和工业机构资助。2003年,作为澳大利亚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首届碳捕获部长级论坛。2005年,作为官方评审员,我评审了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6年温室气体申报指南。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为甲烷市场化部长级论坛做出了有益的技术贡献。在低浓度煤矿甲烷的收集利用方面有超前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比如他的低热值燃气轮机技术和甲烷催化氧化技术,将对低浓度甲烷作为清洁能源的利用和温室气体的减排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在澳大利亚工作,但他非常关注中国的能源和环境研究。他深信,应该从全球范围内研究能源、环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并找到对策。因此,他在澳中双边气候变化协议和澳中特别合作基金下,与中国多所大学、科研单位、厂矿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