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不用担心人口问题。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说刘邦老家沛县这么小的地方,为什么汉初会涌现出整个英雄群体?

我自己写了很久,然后一看,发现已经有人把我想说的说了。一个名叫“庄羽”的博主这样说:

朱元璋的主力班底是凤阳人,太平天国的主力班底是广西金田人,孙中山的主力班底是象山人,蒋介石的主力班底是奉化人,我党开国大将黄安县有100多人。

建立一个王朝,构建一个朝廷的管理框架,一个县的人才足够了。很多时候是“千里马常见,伯乐不常见。”最稀缺的人才是开国皇帝,也就是伯乐。至于文武官员这样的人才,一个郡就能提供。

所以不是为什么小沛县有那么多高素质人才,而是太多高素质人才因为没有机会只能默默埋没。

最后一句话是这个答案中的关键。

事实上,如果我们在科学史上最星光灿烂的时代思考这个问题,就能发现问题所在。上世纪初,中国还是慈禧太后时代,印度还是一个支离破碎的殖民地。当时德国物理学家962人,英国282人,法国365,438+06,美国404人。

那德国为什么这么变态?

这个学术圈也是有见识的,主要是他们的教育体系,兼顾为产业化提供人才,顺便培养硕士。

首先,德国当时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他们的义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就是为工业化大量生产人才。后来这种模式流传到很多国家。

比如我们的教育制度来自苏联,苏联的教育制度来自俄国,俄国研究法国,法国也研究拿破仑时期的普鲁士。这些国家都差不多,教育体系也有些相似,但也不完全相似,但目的是一样的,减少人口波动,教育服务产业化。

但是他们的大学不一样。德国最早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注意那个“现代性”。大学存在已久,但现代大学出现相对较晚。

欧洲的大学出现的更早,早在12世纪,但当时的大学主要是神学院,研究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的那种。直到地理大发现,需求才开始催生各种R&D,但始终类似于一个“公会”,就是一群有钱有闲的人聚在一起瞎讨论,讨论出来的东西。没错,欧洲早期的知识阶层就是贵族阶层,只有闲人才会研究那些东西,甚至带有“智力游戏”的意味。

德国继承了欧洲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后,研究和教学相结合,当时大学自治,强调学术自由。

要知道,那时候德国还是分裂的,柏林所在的普鲁士还是一个疯狂的军国主义国家,全国都是军营。总体情况与我们之前的秦国没有太大的不同。当时有这种意识不是偶然的。

因为普鲁士的上层阶级一直是军国主义的,随时准备出去抢劫,他们在被打了几次之后才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军事工业有着显著的支撑作用,所以对教育的投入从来都不吝啬。

而且19世纪整个欧洲风雨飘摇,各国随时都可能爆发革命,所以政府不得不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派系,包括老牌的德国贵族。德国贵族一般呆在三个地方,一部分是农民,也就是勇克贵族;军队中也有一部分,被称为普鲁士军官团。像希特勒这种性格的人对付不了这帮人,后来被捅死一次,终身耳鸣(虽然不是几年),极大影响工作学习;大学最后一波学术研究,如前所述,早期的科学主要是有钱人和有闲阶级的娱乐活动。

所以德国政府重点拉拢这些人。这个国家对大学非常慷慨,而大学本身也不负众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们领导世界达到最高水平,直到希特勒上台,把这些都破坏了。希特勒搞种族清洗,1.4犹太人被开除。还有人望风跑去美国了。这些人中有许多名人。

比如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爱因斯坦就不用说了,量子力学大师维格纳,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等等都跑了。从此,美国基本继承了德国大学的衣钵,跃升到了理科的巅峰。

但中国的大学不仅仅是学术场所,还承担着中国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任务。主要任务不是在人类科技上取得边际突破,而是批量生产技术人员进行产业化,所以功利多了,对培养顶尖人才的作用一般。不出意外,以后会逐渐改变。

我们为什么要谈这个?其实我只想说一个问题。德国在20世纪初的人口是6500万,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安徽省,可以聚集大师。结合文章开头的那段话,我觉得很能说明问题:

过去我们过于关注人口,而缺乏对人口深度的挖掘,导致太多潜在的人没有被发现。

我常想,牛顿生于1643,而众所周知,明朝灭亡于1644,也就是清初,牛顿一直在剑桥和乡下思考引力和微积分。康熙二十六年,牛顿出版了他的帝王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人类的新纪元。当时中国懂几何的人不超过五个,其中一个居然是康熙。

当时的中国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天才。他们当时没有英国的环境。毕竟,我们没有任何理工科大学。中国的这些天才,要么是在放牛的过程中虚度了一生,觉得这个世界似乎每天都有一些规律,但因为上不了大学,又缺乏相应的数学工具,总是发呆。否则,四书五经穷,终将一事无成,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而且科研领域也没有所谓的“人多力量大”。这个行业没有替代关系。一个天才对他所在领域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一百多万没有天赋的人。这是一个极端寡头政治的世界。

不仅是科研,还有理工科领域。前段时间见过一次,有个团队一直在处理一个服务器性能优化的问题。这个团队全是985,四个月优化了0.2%,完全不合格。后来被一位大神协调去看了一下。一周重写最常被引用的算法后,性能直接提升了4%和20倍!

当然,这些都会体现在收入上。今年我知道的是,有天赋的算法专家一毕业就能赚165438+10万以上,一般的码农差不多10万,也就是收入差10倍。但是我们这些每年都要招人的高管有一种感觉,顶级玩家和普通玩家的真实差距不是十倍,可能是一百倍到一千倍左右,或者根本没有所谓的“倍数”,也就是0和1的关系。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时间和人力堆砌就能解决的,而恰恰需要那种超级变态的大脑。

比如芯片领域的大神,也就是吉姆·凯勒,在DEC的时候是Alpha芯片的总设计师,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芯片就是基于此。后来去了苹果,开发了著名的A系列芯片。现在这个东西被炸了,苹果成了芯片公司。然后去了AMD,开发了Zen系列。AMD瞬间就翻盘了。几年前我去了特斯拉,为特斯拉设计了一个FSD自动驾驶芯片。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这种人和普通人没有替代关系。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掀起一股技术革命的浪潮。硬科学领域就是这种情况。无论你有什么“政治正确”,都没有人人平等这回事。这就是塔勒布说的“极限斯坦”,是一个充满神仙的地方。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做不到。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可能堆了很多普通人,但是遇到真正的大神就没用了。

许多人担心人口下降。问题是,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现有的存量?我相信有无数的天才正站在电子厂的流水线旁做着一些技术含量很少的事情,因为现在的系统无法识别他们。

以前我认为我们需要庞大的人口基数来培养足够的人才,现在我不这么看了。德国那么多人能让星星发光。我们不需要这么多人来担心人口短缺。我们的基数够大,人口下降后还大得离谱。把股票管理好已经很可观了。

所以,与其担心人不生,不如担心是不是已经浪费了一部分人。一个顶级高手真的有几千个普通水平,浪费一个就相当于少生了几千人,甚至更多,因为顶级高手和普通人之间没有明确的换算关系。

另外,很多人说,没有人口就没有购买力。其实这里也有一个错觉。很多人直接把人口和消费率联系起来。事实上,现实世界并非如此。

你记得,领导说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不到1000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实的团队发现了另一组数据。目前中国9亿人月收入不到2000元。我粗略算了一下,9亿人的消费能力和生产力和一个杭州差不多。加州4000万人的消费和生产能力超过了非洲6543.8+02亿人。事实上,加州在生产力、购买力甚至创新方面都超过了整个印度。印度6543.8+04亿人口,是美国加州的35倍!

未来中国能和加州竞争的,应该是广东和江苏。广东现在是1.61万亿,大概是加州的一半。预计几年后距离会更近。我们只需要一个超级城市。

还有人说,人少了,工作的人会不会不够?

其实这种思维限制中国人太久了。为什么我们在古代科技上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因为根本不需要发展,有问题直接堆人就可以了,形成了路径依赖。就连国家的生命线大运河,也是一条一条人工拉到北方,以至于后来效率更高的海运都没有被朝廷采用,数百万劳工衣食无忧。但是,采纳不采纳都没用。很快就会有人拿着强枪和枪找上门来。如果他们不改变,他们将不得不改变。

西方没有那么多人,所以一直在尝试用机械代替人力,逐渐发展出了后来的技术革命。

西方和东方有很大的不同。东方一直过于依赖人力。因为人多,手里真的有锤子。一切都是钉子,对任何能提高效率的工具都是抵触的。说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砸人力。所以在漫长的千年里,技术进步基本为零。

这话不是我说的。最近,我看到了经济史学家李稻葵的声明。他算了一下,从北宋到清朝,中国的人均GDP基本上是一条平线,也就是根本没有增长。到了清朝开始衰落,因为技术没有大的突破,人口暴涨导致人均GDP下降。比明朝下降了30%左右。虽然引进了美国的农作物,但是农作物生产力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西欧黑死病后,一直人力不足(工业革命后,机器代替了人,人力有点过剩),只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技术含量,减少人力。最初是人力拉风箱炼铁,后来水车、水车想通了,开始使用水力纺织。后来水力不够了,他们开始研发蒸汽机,也迭代了好几代。蒸汽机一出现,一下子拉开了代与代之间的差距。

我们国家现在靠人力的思维也很明显。你看看美国的互联网公司,怎么还节省人力?国内的互联网公司都是人贩子,都绑了很多人力。美团饿了么,看起来是信息技术,其实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我前段时间说过,三线工程初期,动员了无数人在山上挖洞,消耗了不可估量的人力。现在,这很简单。几万吨的挖掘机挖啊铲啊,一个上午几千人的工作量都做到了。可见很多工作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但本质是技术不到位,到位了就非常容易解决。同理,如果自动驾驶做起来,一夜之间无数司机失业。

你不会担心失业和人口短缺吧?

在我看来,未来最有可能的危险应该是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这一点在中国并不深刻,因为我们是这波技术红利的搭便车者,在欧美深有体会。前段时间,德国爆发了一轮抗议活动。因为运油车产量骤降,各大公司开始裁撤运油车工人,重新招聘电动车相关领域。但是电动卡车工人和油罐车完全不重合,大学课程也不一样。他们三四十岁转行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技术进步非常反感,比如川普粉丝,更进一步反感全球化。

你可能会想,我们能不能停止做那个技术?

如果我们不做,我们会在美国做。这就好比我们明清不做海运,欧美就会做。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就会来打败你。

技术传播得非常快。如果特斯拉在2025年解决了自动驾驶,我们将很快淘汰数百万司机,然后用他们的技术给他们支付专利费。特斯拉盈利后,其股价会上涨,而特斯拉股票的背后是美国人的养老金,即特斯拉股票每上涨一次,就相当于用中国老百姓的钱给美国人发养老金。

这里也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总说养老金不够。美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每个人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资放入股票池,享受科技公司的分红。这样,虽然技术突破可能会伤害到你,但你持有他们的股票,或多或少可以抵消一部分损失。

正是因为担心美国的技术霸权,中国也非常热衷于自动驾驶。北京亦庄有很多自动驾驶测试车辆,我朋友是这方面的大牛。他带我去测试了半个小时的车辆,根本不需要操作方向盘。但是,那些车辆现在还不能离开亦庄试验区。他说这个技术已经不是未来的技术了,只是最近几年,政府很坚决。这么大的市场,中国绝对不可能用美国的技术。

另外,低端产能迁出中国基本势在必行。即使不转移,一个又一个也会变成“熄灯工厂”,根本没有工人。附属于那些机器的人口呢?随着工业革命的临近,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挤压是趋势。

比如娃哈哈流水线上的工人从200到300人减少到几个,富士康5年用机械臂替代了40万工人,2016年中国农业银行招聘了638名工程师,提高了3%左右的智能化,裁掉了近3万名柜台工人(农行共有47万人)。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20%的中国工人将会失业。这些是正在发生的未来。

也就是说,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释放人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人力的不足,而技术进步本身就要靠天才和大神,这就绕到了我们上面的话题。

至于很多人说的人口结构,说实话,除非中国一直保持654.38+0.4亿,否则人口结构迟早会失衡。前面说过,人口红利的本质是“负债”,突然爆发了一波。这些人在工人的时候,五羊很多,到了老年人的时候,还是很多。其实所有的分红都是债,都要还的。你有一波人力,迟早要还的。

有人期待在人口红利时代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养活这些人。你认为可能吗?100%是不可能的,那么会有更多代,中国人口会超过16亿。未来要养活这些人,中国人口就得达到20亿,就像庞氏骗局一样,人口越来越多。

其实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一个年轻人提供了之前两个人的贡献。你可能会想这可能吗?

当然有可能。一台挖掘机可以养活几千人,一个农民的社保可以养活20个土木工人的社保,一条火车线可以跟得上明清六百年粮食运输的运输量,一个顶尖天才,一项技术创新可以支撑几万工农对社保的贡献。

所以技术和人才探索是第一位的。中国现在人口众多。如果这还不够探索,再多也没用。

今天到此为止。我会在文末总结一下。

1.我们这么大的国家,人才和人才还是太少。很明显,已经埋葬了太多人。与其担心出生率,不如集中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单身人群的素质,发掘人才,提高大家的收入和劳动生产率。

2.我们已经走过了人口多价格便宜发展工业的时代,下一步就是尖端领域的对抗。需要的不再是庞大的人口,而是人口的精细培养,培养我们自己的大神,把大神留下来让他们去突破。

3.技术进步会减少对人力的需求,并可能导致未来大规模失业。这是一条很纠结的路,但是不走就不行了。不去美国我们就去。到时候我们就彻底被碾压了,他们赚了钱,吃了苦头。

4.随着技术进步,新一代年轻人完全可以做到“一前二”或者“一前十”,他们应该相信技术进步。

当然,我只是从一个角度说这些。这个国家有一大群智囊团。他们当然知道的比我多得多,他们依然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个人觉得国家其实没那么着急。毕竟现在只对三孩开放,连完全开放生育都没有实现。再说,如何建立庞大的中产阶级,提高大家的整体收入水平,才是正道。

谢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的话。请给我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