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养殖
湖南是“中国十大渔业大省”之一
湖南渔业整体实力较强,已跻身“全国十大渔业大省”。渔业发展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转变,人工养殖由放任自流、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高产高效的集约经营转变。渔业经济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到工业化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买方市场。199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167800吨,比1949年的43400吨增加1124400吨,增长26倍;产值79.57亿元(不变价1990),比0.03亿元(不变价1949)增长226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17.97公斤,比1949年的1.45公斤增长了11倍。湖南渔业虽然遭受了65438年至0998年历史上特大洪涝灾害的打击,但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达到2407元,率先奔向小康生活。
湖南渔业在农业、农村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渔业的发展在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农业结构、开辟地方财源、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98,全省渔业总产值79.57亿元,年均增长11.7%,是湖南农村经济发展最快、最稳定、最具优势的产业之一。全省有28个县(市、区)渔业总产值超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其中湘阴、华容、元江、汉寿、鼎城等县市渔业总产值在3亿元以上,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1998年,全省农村渔场1819个,年产水产品18.8万吨,实现利润2.89亿元,村累计增收7821- 1万元,成为农村两级财源的重要渠道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作为省政府十二项农业重点工程之一,稻田养鱼已成为偏远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总之,水产品已经发展成为继水稻、生猪祭祀之后的湖南第三大农产品,渔业成为湖南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为渔业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这主要是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渔业生产经营机制,如实行租赁制、股份制、多种承包(风险承包、招标承包、集体承包)制,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投入,使渔业生产的发展面越来越广。渔场成立公司,公司与市场挂钩,市场引导养殖户从单一的生产经营转变为生产经营。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全省水产资源逐步得到全方位开发,渔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增长方式也发生了转变。比如开发利用大水面,包括大中型水库水面,在管理体制上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水面流转机制,将水面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技术上,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增加营养,从内湖、水库到河外哑河、溪流、湖泊;从局部围栏到直接精耕细作;从舍饲、围栏精耕到节粮围栏精耕;从简单的圈地养殖到增殖养殖;从单一渔业到渔牧渔禽结合。1998年,全省大中型养殖水面达到17.3万公顷,产量14.6万吨,每公顷产量840公斤。稻田养鱼主要是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形成“高垄低沟”、“田沟结合”、“稻平鱼”等具有湖南特色的高产模式并推广,同时扩大放养品种(杂交鲤、罗非鱼、白鲫、草鱼等。).1998稻田养鱼实收面积32.4万公顷,成鱼产量每公顷306公斤。
在改革开放中,多渠道的渔业流通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这种体制,即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允许国有、集体和大量的生产者、个体商贩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开放、多元化、少环节、多渠道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同时,以水产品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岳阳“洞庭渔都”、株洲、湘潭、常德专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和祁阳大中桥等水产品市场相继建成。1998年,全省水产品总量1002900吨,商品率85.88%,调出省外173000吨,其中出口2900吨。
渔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湖南渔业生产前景好、潜力大、发展潜力足。这当然是由于水面宽阔,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展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但主要得益于湖南各地正在采取的基地精耕、法律保障、科技引导等措施。可以预见,21世纪的湖南渔业将是湖南农业高产高效的又一重要支柱产业。
首先是基地的精耕细作。湖南根据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认真分析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滤食性鲢鱼、鳙鱼等低档产品占渔业产量60%以上的现状,提出了“压缩鲢鱼、鳙鱼,增加草食性鱼类,扩大杂食性鱼类,套种珍稀鱼类”的措施,努力发展高效渔业。通过引进世界银行软贷款,争取国家投资,发动群众集资,以工代资,全省已建成商品鱼基地近7万公顷。1998年,全省集约化池塘水面13.5万公顷,占全省养殖水面的33.2%,生产鲜鱼661700吨,占总产量的56.66%,平均亩产326公斤,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34公斤。
二是法律保护。湖南渔业生产开始步入依法捕鱼、以法促渔阶段。随着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颁布实施,湖南省也相应制定了《湖南省渔业条例》,还制定了《湖南省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使用办法》、《湖南省渔船和渔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多项渔业政策, 和新鱼塘开发建设资金的征收管理办法,从而实现渔业生产经营。
专业渔业执法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渔政机构129个,渔政管理人员750人,为依法治渔奠定了基本的组织基础。渔民全面宣传渔业法律法规和相关科学知识,开展电鱼、毒鱼、炸鱼、布网、迷魂药等有害渔具专项治理行动,落实禁渔区、禁渔期制度和渔业环境保护监测监督机制,遏制水产资源退缩和渔业水域污染,促进水产资源恢复,增加自然捕捞产量。保护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和多样性,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建立张家界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和大鲵救护中心,加强和促进了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上述法律政策的实施,开辟了新鱼塘开发建设基金、污水费、渔业资源保护费等多种收费收入渠道,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建立了坚实的渔业发展投入机制,保证了渔业生产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是技术先锋。湖南渔业水产科技从无到有,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据统计,全省* * *获得省级以上技术部门认定的水产科研、教育、推广成果10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大会奖3项,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级科技进步奖60余项,省级“丰收计划”级奖励10项。上述科研成果90%以上应用于实践,渔业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36%。全省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以“丰收计划”为主导的高产育种新品种、新技术项目得到推广,累计实施面积8万公顷,增加鲜鱼8000多万公斤,实现社会渔业产值近7亿元。因为它的辐射带动作用,全省池塘养殖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鱼类人工繁殖技术、草鱼抗病品种选育、池塘规模化集约化高产综合养殖技术、“暴发性”鱼病防治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渔业生产的大发展。中华鳖、甲鱼等名优水产品的胚胎发育、人工繁殖、工厂化养殖技术、鳖饲料配制技术等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牛蛙配合饲料、黑鱼口服液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专利权。甲鱼快速产业化养殖技术、高产稻田模式养殖技术、高产湖泊养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到1998,湖南已拥有一支1900多人的专业水产科技队伍,拥有1个省级和5个市级水产科研院所,9个省市级水产技术推广站,392个乡镇水产技术推广站,871名乡镇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初步形成了以省市级水产技术推广站为龙头,以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为龙头。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渔业种苗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家湖南鱼类良种场和中华鳖良种场建设以来,以省级良种场为龙头,市州良种场为主体,县市良种场为基础,特色品种繁育基地为重点的水产种苗供应体系日臻完善。1998年,全省共有国家级良种场2个,县级良种场16个,良种场72个,生产鱼苗247亿尾,养殖鱼类53亿种,保证了渔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甲鱼养殖
甲鱼,又名团鱼,是一种珍贵的食用水生动物。养殖甲鱼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1972年,陵县(今鄢陵)渔场第一次人工孵化投喂甲鱼成功。1974至1979,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和龙湖农场与湖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了中华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的人工育苗技术,创造了加温孵化和冷水催化新技术,缩短了孵化时间,简化了人工育苗技术。同时还成功进行了鱼鳖结合的养殖试验。
中华鳖生殖生理的研究促进了中华鳖的人工养殖。
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生理学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军先生长期从事鱼类研究,在龟类研究方面成绩斐然。65438-0979,湖南省科委下达研究课题“中华鳖的养殖、管理与繁育”。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和汉寿特种水产研究所接受了这一任务。
1986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始探索利用地热能打破甲鱼休眠规律,使其冬季不受低温影响,辅以人工投喂甲鱼,改变其生态和营养条件,达到使其快速生长的目的。这项研究获得成功,每平方米水面的甲鱼年产量为2.12公斤。之后研究了人工饲养条件下中华鳖的生长规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甲鱼的生长速度加快。投喂365-414天,甲鱼平均体重可达308.4-342.3克,成活率可达80%以上。同时研究了利用地热能养殖甲鱼的工程设计,研究了甲鱼红颈病、红底病、腐皮病、水霉病、皱缩病等病害的防治。这一系列研究为中华鳖的人工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为湖南省中华鳖的大规模人工养殖进行了成功的初步探索。
甲鱼饲料的研究成功,促进了甲鱼生产的专业化。
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从事中华鳖营养研究的专家系统研究了中华鳖的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技术,提出了中华鳖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生理指标。他们发现,在同等条件下,用配合饲料饲养甲鱼,比传统的甲鱼养殖技术缩短养殖周期65438±0.5年,幼甲鱼养殖的饲料系数为2.92,相对生长率为37.53%,个体平均日增重为0.365438±0克,这样,甲鱼的生长速度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甲鱼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成为可能这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改变了我国甲鱼养殖长期依赖天然饵料和鳗鱼饲料的局面。1990—1994,推广应用49.22公顷,新增产值5379.72万元。
湖南甲鱼人工养殖技术逐步完善和配套,是由粗放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必要条件。1994,湖南省科委将“甲鱼工厂化快速高产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作为一个难点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慈利县畜牧水产局、衡阳白鹭湖农场有限公司联合揭牌招标,并取得成功。本项目系统研究了中华鳖稚鳖和成鳖养殖技术,包括饲料与投喂技术、水质控制技术和中华鳖疾病防控技术,达到了加速中华鳖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提高成活率、增加效益的目的,为我国发展人工中华鳖养殖、利用多种能源、规模化工业养殖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保障。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