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金融企业?
财务管理
《金融企业财务规则》第三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本规则的规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置财务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计划、预测、规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分析等手段筹集资金、运营资产、控制成本、分配收益、配置资源、反映。[1]
基本要求
1.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包括金融企业基本财务制度和内部关于资金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营业外收支管理、收益管理等方面的规定和办法。
2.设立财务管理职能部门。为了集中管理财务事项,分清责任,金融企业应当设立财务管理职能部门,具体履行金融企业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能,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 .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企业从事财务管理的人员必须是熟悉财务会计知识并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
基本方法
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计划、预测、规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这是财务管理区别于会计管理的基本标志之一。
基本要素
《细则》将财务管理的要素分为风险防控、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六个方面,逐一提出规范要求。
2财务报表
金融企业(包括贵金属股票、外汇现货和一系列衍生品)
●资产负债表
A.金融企业的资金来源:
各种存款,包括企业、机关团体和居民的活期或定期存款;
B.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和存放款项;
C.汇款应汇或汇出;
D.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e自有资金,包括资本和已实现利润。
B.金融企业的资金占用:
a、现金和贵金属;
B.各种贷款,包括对企业、政府组织和居民的长期和短期贷款;
C.同业拆借与当前金融结构占用;
D.应收账款;
E.购买证券;
f .租赁资产,包括融资性租赁资产和经营性租赁资产;
G.存款风险准备金。
●损益表
一、金融企业收入:
一、贷款利息收入;
B.同业往来的利息收入;
C.手续费收入;
D.证券交易差价收入;
E.融资租赁业务净收入;
F.买卖外汇的汇兑收益;
G.其他咨询服务收入。
b、财务业务费用:
一、存款利息支出;
B.同业往来利息支出;
C.佣金支出;
D.运营费用;
E.汇兑损失;
f、证券交易损失;
G.其他业务费用。
●现金流量表
A.金融企业现金流入:
a、吸收存款;
B.收回的贷款本息;
C.同业拆借资金;
D.卖出证券投资;
E.固定资产的处置;
F.其他人。
B.金融企业现金流出:
A.发放贷款;
B.从存款中提取本金和利息;
c、同业拆借;
D.证券投资;
E.购买资产;
F.其他人。
3负债比率
金融企业负债率比较高,一般在90%左右。
金融企业的自有资本要求不得低于一定比例,通常为8%。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是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要衡量其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二级资本)月均余额÷(资产额×风险权重)×100%。
A.核心资本:指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
b二级资本:指坏账准备、呆账准备、资产评估准备和累计折旧之和。
C.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是指金融企业的资产按照其风险权重进行加权折算后的风险资产总额。
d、一般来说,现金的风险权重为0,其加权风险资产也为0;政策性银行担保贷款风险权重为10%,其他金融机构担保贷款风险权重为20%;非金融机构担保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信用贷款的风险权重为100%。
E.一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4%。
f、资本充足率管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要求金融企业的资产扩张不得超过资本的12.5倍,资产规模超过这个倍数的,应当减少资产(贷款)或者增加资本。
●存贷比
存贷比可以从整体上控制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
存贷比=各项贷款月均余额合计/各项存款月均余额合计×100%。
存贷比=旬末贷款平均增加额/旬末存款平均增加额×100%。
a、旬末平均涨幅=(早末涨幅+中末涨幅+晚末涨幅)÷3
b一般来说,银行的存贷比应该小于等于75%,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都超过了75%。
●中长期贷款比例
中长期贷款的比率反映了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比率越低,资产流动性越强。
中长期贷款率=贷款剩余期限为1年及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剩余期限为1年及以上的存款平均余额×100%。
a、本指标一般要求不得超过120%;
b、该指标是保证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c、该指标也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动的重要指标。
●资产流动性比率
资产的流动性比率反映了银行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银行偿付能力的控制指标。
资产流动性比率=旬末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旬末流动负债平均余额×100%。
注:该指标要求:正常情况下不得低于25%;当通货膨胀和利率下降时,可以提高这一要求。
●储备基金的比例
备付金比例揭示了银行对存款提取的保障程度,也是反映银行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级准备金率=(央行存款+库存现金)÷各项存款×100%。
二级准备金率=(购买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人民银行融资券)÷各项存款×100%。
一、该指标的水平一般不低于5%,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应在5%至7%之间。
b、通常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和库存现金之和称为一级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融资券之和称为二级准备金。
c所有存款是所有存款的平均余额。
●个人贷款比例
a、单笔贷款的比例是同一客户的贷款余额占银行资本总额的比例。一般要求不超过15%,以分散贷款风险。
b .一般情况下,前10大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例不得超过50%。
单个项目的贷款总额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D.最大10客户的贷款需求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贷款总额的50%。
●借款资金比例
借入资金比率=借入资金平均余额/各项存款平均余额×100%。
拆出资金占比=旬末拆出资金平均余额÷(存款-存款准备金-备付金-同业资金)×100%旬末。
注:人民银行要求拆入资金比例不超过4%,拆出资金比例不超过8%。
●贷款质量比率
逾期贷款比例=月末逾期贷款平均余额÷月末各项贷款平均余额×100%(不超过8%)
呆滞贷款率=月末呆滞贷款平均余额÷月末各项贷款平均余额×100%(不超过3%)
不良贷款比例=月末不良贷款平均余额÷月末各项贷款平均余额×100%(不超过1%)
●其他比例
(9)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所有风险加权资产的月末余额/总资产的月末余额×100%(不超过60%)
(10)对股东的贷款比例:要求向股东提供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其出资额的100%,同时,
还要求对股东的贷款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客户的类似贷款。
(11)资本损失率=报告期内逾期贷款全部资本损失之和÷同期总资产×100%。
(12)负债成本率=报告期各项费用÷同期负债总额×100%。
A.各种成本费用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当期费用、手续费、营业费用、汇兑损失和其他营业费用。
B.总负债是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负债(减去财政存款)、长期负债和其他负债的总和。
C.反映银行吸收各种存款所支付的成本。
(13)资产利润率=报告期利润总额÷同期信贷资产月末余额×100%。
注:信贷资产是总资产减去机构政府投资、固定资产、财政存款和机构贷款的差额。一般要求指数大于1%。
(14)实收利息率=(报告期利息收入-应收利息-待转营业收入)÷同期各项贷款应收利息之和×100%。
4财务分析
偿还能力
一、流动性指标:
A.清偿率:反映企业能够立即变现的资产比例。
清偿率=现金及存款总额/流动负债×100%
注:国际上一般认为指标值应该在15%到20%之间;对于没有储蓄存款业务的金融企业,不宜使用该指标。
B.存款支付保证率:表示存款中有多少用于贷款,有多少用于保证日常支付。
存款支付保证率=流动资产中贷款总额÷流动负债总额×100%。
一、贷款总额包括贷款贸易、短期贷款、应收款项、短期投资、委托贷款和投资等。
二。一般情况下,主要从事信用风险业务的银行(如商业银行)该指标较高,一般在80%左右,但在专门从事信托贷款或长期投资业务的银行较低。
三。如果指数超过100%,说明没有现金储蓄担保提取存款;如果低于70%,可能是存款太多,也可能是银行贷的钱多,对银行的利润不好。
b、财务安全程度指标:
a独立性指数=所有者权益总额÷总资产×100%
注:比例越高,银行的发展能力可能越快;而在国外,一般认为高于9%或10%是不正常的,说明企业的存款业务不理想。如果低于5%,说明资产调度的空间不大。
b、风险承受指数=所有者权益总额÷贷款总额×100%(一般在15%左右较好)。
C.自有资金利润率:
生产能力
a、净利率=(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利息收入×100%。
a、该指标越高,表明银行业务的盈利能力越强,一般不应低于10%。
b正常情况下,净收入和利息收入(毛收入)应该是同步增减的。但是,如果利率、特殊项目和贷款损失准备金中的一个发生变化,它可能会异步增加或减少。两者不同步的幅度一般不要超过4% ~ 6%。
b、资产收益率=已实现利润总额÷总资产×100%。
注:一般来说,投资银行的指数高于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国外要求最低指标不能低于1%。
C.资金利润率:反映银行经营的资金效益,即1年后银行自有资金的利率。自有资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自有资金总额×100%
管理效率
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贷款总额的比率:
注:该指标反映银行应对贷款风险的能力;贷款损失准备金越高,贷款业务风险越高,或者银行过于谨慎;如果指数超过1%,说明贷款业务质量差;太低不好,太低意味着银行没有准备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可能的贷款损失。
B.坏账损失占贷款总额的比率:指一定时期内,贷款损失准备金弥补的坏账贷款金额与贷款总额的比率。如果波动过大,应查明原因。
C.净营业收入与坏账损失的比率:反映银行在清理坏账损失后创造的净利润。指数越高越好。
5信用评级
评级指标通常由评级机构自行设计,一般包括信用指标、财务指标和发展能力指标。
信用等级通常分为A、B、C、D四个级别,同一级别内也往往分为三个级别,如A级中的AAA、AA、A。
信用指数
A.商誉:指合同、协议的执行情况,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一般根据以往经验和社会调查确定。
B.企业在银行的信用:包括企业在银行的还款记录和结算记录。贷款偿还记录根据企业逾期、欠息记录确定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银行结算记录可以用企业在银行的平均存贷比来衡量(即结算记录=银行平均存贷款余额)。比值大于50%为优秀,50% ~ 30%为良好,30% ~ 10%为一般,差值在10%以下。
C.企业领导信用:根据企业领导的品德和信誉,确定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
财务指标
A.净资产:反映企业的整体实力。
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如果654.38+0亿元以上为第一层次,654.38+0亿元至5000万元之间为第二层次,5000万元至654.38+0万元之间为第三层次,654.38+0万元以下为第四层次。
B.资产负债率:它反映了企业的经济独立性。
一级:30%以内;二级:30% ~ 50%;三级:50% ~ 70%;四级:大于70%。
C.资产流动比率: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等级值。
D.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反映企业经营的活跃程度和偿债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等级值。
E.存货周转次数:反映企业的销售生产情况和偿债能力。根据不同行业确定等级值。
F.资产利润率:反映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
一级:50%以上;二级:50% ~ 30%;三级:30% ~ 10%;四级:小于10%。
能力指数
A.企业素质: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适应能力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
b、企业状况:企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
C.企业的无形资产:专利、商标、地理位置等。
d、企业抵押资产:指企业资产所担保的贷款额与企业净资产的比率,反映企业的创造和发展能力。
指标值评级:一级:0;二级:小于10%;三级:10% ~ 30%;四级:大于30%。
在确定信用指标、财务指标和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三类指标的基础上,根据被评单位的特点和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加权计算总分,确定其信用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