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纵横交错。原因是什么?

简单来说,黄土高原是风积形成的。

详细解释: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板块碰撞后,印度大陆地壳插入亚洲大陆地壳之下,撑起后者。于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并逐渐抬升,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抬升。在这个过程持续了6000多万年之后,到了大约24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高度已经超过了2000米。

地表形态的巨大变化直接改变了大气环流的格局。在此之前,太平洋在中国大陆的东部,北部的西伯利亚和南部的喜马拉雅分别被浅海占据,西部的地中海也在当时延伸到了中亚很远的地方,所以大部分平坦的中国大陆可以从海洋中获得充足的湿润空气,气候温暖湿润。我国西北和中亚内陆多为亚热带地区,没有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东西向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团向北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是黄土高原上堆积的灰尘的发源地。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矗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240万年来高度一直在增加。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将西风带的表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北支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向东流。这种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海拔3500-7000米,成为携带沙尘的主要动力。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东亚季风也得到了加强。从西北向东南吹的冬季风,加上西风急流,在中国北方形成了黄土高原。

在中国西北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由于温度的剧烈变化,这里的岩石比其他地方更快地解体成为碎片。地质学家根据其直径将其分为砾石(大于2毫米)、砂(2-0.05毫米)、粉砂(0.05-0.005毫米)、粘土(小于0.005毫米)。粘土和泥沙颗粒可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输送到东南方向,逐渐下落,直至黄河中下游。

两三百万年来,亚洲这部分地区从西北向东南运沙的过程从未停止过。大量落沙的区域正是黄土高原所在的地方,甚至华北的很多山比如五台山、太行山的山顶都有黄土堆积。当然,包括黄河在内的中国北方几条大河和无数山谷的冲刷作用,与黄土的堆积正好相反。否则黄土高原不会这样,厚度不会超过409.93米。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平原也是沙的沉降区,但它是沉降区,同时又发育了许多河流,所以落下的沙要么被河流冲走,要么被河流带来的泥沙掩埋。

中国古籍中关于“雨土”、“雨黄土”、“雨黄沙”、“雨霾”的记载有数百种。“雨土”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黄而多雾,沙子像雨一样从天而降。这里记录的其实是沙尘暴。

多雨土壤的位置主要在黄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这种事情视为一种奇特的灾变现象,认为这是“天人合一”的征兆。晋代张华编的《博物志》中记载:“夏杰之时,深谷长夜宫,男女杂处,十日不出门听政。那是一个刮风的日子,一夜之间填满了这个空谷。”

在1966-1999期间,中国有60次持续两天以上的沙尘暴。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认为,黄土高原应该算是沙尘暴的实验室,这里积累了几百万年来沙尘暴的记录。来自西北沙漠和戈壁的沙尘暴漫天撒落,每年都会在黄土高原留下薄薄的一层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