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井沿看一眼外面的世界然后掉下去是什么感觉?
沿着井的边缘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再掉下去。
这是《遥远的救世主》中贯穿主线的描述。
“文化属性”这个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正如丁元英第一次和韩楚锋聊天时所说,这是一种文化属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对话很精彩。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还年轻。
我还是不太明白这些话的意思。
后来认识了很多人和事,现在才有点了解。
书中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从来没有救世主,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
只要你能,你就有机会。如果你自己做不到,去哪里都一样。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本优秀的书,有着令人心碎的故事。
刘兵、冯世杰和叶晓明都往井边看了一眼,然后又落回井底。
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文化属性。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文化属性。
丁元英利用文化属性“劫富济贫”。
刘冰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他会用丁元英替他保管的机密文件要挟小和欧阳雪,企图获得更多的利益,最后发现自己以为的机密文件只是一堆白纸,最后跳楼自杀。
临死前,他喊道:丁元英,你撒谎,你撒谎。
曾经,刘兵的财富、名利、财富唾手可得。
但是财富,名利,他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在他下面,丁元英充当了一个人体坐垫,把他托付给了井口。
丁元英松手走开了。刘兵摔死了。
刘兵没打算练自己爬出井口的本领,只是责怪丁元英的手。
芷玄大师在书中说:爱不是爱。
现实世界的规则是自救。
救世主的世界规则是他拯救,等待救世主。
书中的小温雅在拯救自己,成功地拯救了自己。
虽然一开始她的起点是丁元英给的,但过程和结果是她自己给的。
她的理性判断:“丁元英是个恶魔或者鬼魂,但他不是人。”
因为她遇到了能给她开一扇窗的人,下班后她会自费两万多元飞到法兰克福,请正在度假的朋友帮忙照看丁元英。只是为了保持一种熟人关系。不,只是评判这个人会给她带来新的视角。
用萧的话说:
这一段其实是正面评价。
她的判断是准确的,过程按照她希望的路径发展,甚至更好。
她的起点并不比刘冰、冯世杰和高,甚至还不如合作起步早的前三位,但小没有等别人来救她。
从井底被提起的那一刻,我用尽全力抓住井沿爬了出来,终于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从井底被吊起后,那些希望得到救赎帮助他们爬出井口的人都摔死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
一个朋友l,毕业多年,回学校参加周年庆。
同学约好在酒店见面,随时随地。
他没有直接去酒店见大家。
他雇了专车,豪车,买了礼物,提前一个小时去接导师。
加了100元,还有司机,让司机不要说是专车司机,而是朋友的司机和车。
接到导师后,司机很聪明,适时的问了一句:李老师,晚饭后需要接你吗?
我说,不,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喝酒。我到时候打电话给你。
导师很惊讶。你儿子做得很好。
聊了很久。
导师最后说,我有专利,找有资源的人实现。你认为我能做它吗?
后来,我为这个项目赚了400万元。
他算了一下费用,礼物加上车不到1000元。
这不是虚荣。我们要在合适的时候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砝码,放大自己的能力,最终真正成为我们口中更有能力的自己。
同样的例子。
还是那一天。
他的一个同学聚会迟到了一个多小时。
问为什么。
说是以出差的名义来参加聚会的。
单位住宿报销的要求,只能住稍微远一点的地方。
打车半个小时太贵了。
我发现有一辆公共汽车将在一小时后到达。
我去等车,跑错了方向,坐了一辆,等了40分钟。
我要迟到了。
接下来的聊天就是抱怨各种不同,痛恨各种不公,嫉妒各种有钱人。
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育,同样的在外打拼的岁月,不同的思维,结果会不一样。
有的人在北京买了很多房子,有的人错过了一个省出租车费的好机会。
从来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
如果你有幸从井底被抬到井口,一定要爬出井口,看看外面的精彩世界。
即使没有被托起,也要尽力找到支点,爬出去。
有人一辈子都待在井底。
有人抓住井边,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才掉下去。
有人沿着井边看了一眼外面的世界,终于爬了出来。
阶级差别一直存在,跨阶级的可能性也一直存在。
自力更生和利他主义。
关于这一点,人生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