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首飞已经十年了,现在换上了国产新发动机。意义何在?

发动机字面上知道是提供动力的,是把其他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所有机器的发展都离不开动力,地上跑,天上飞,水里游,发动机就是它们的心脏。

我国在机械动力和科学创造领域起步较晚。在推翻帝制之前,我基本上没有涉足任何科学领域,自然也没有什么发明创造,只是在人文领域徘徊,思想比较局限。

1769年,法国工程师制造了最早的蒸汽机动车,这是最早的外燃发动机。也就是说,燃料在气缸外面。虽然这种方法热效率很低,但这是发动机启动的地方。同时,中国还处于乾隆时期。这期间很少有人读书,思想被八股禁锢。

此后,外燃机得到了改进,蒸汽机就是外燃机的一种。正如我们所知,瓦特是在外部燃气轮机的基础上改进的。燃烧大量的煤加热水,产生的高压蒸汽带动机械运动,由燃烧的热能转变为动能。我们可以从非常早期的英国老电影中看到这种蒸汽火车。车头是燃烧的锅炉,工人在移动时需要不断给炉子加煤。火车停下来的时候,释放出大量的蒸汽,车站笼罩在白雾之中。

工业革命后,发动机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不断进步。从低效的外燃机到内燃机。从燃烧煤蒸汽到燃烧更高效的燃料,如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也分为两个分支:活塞驱动汽车,涡轮喷气发动机驱动航空。

第一家发动机公司在德国成立,生产内燃机。第一辆三轮车也在德国获得了专利。德国工程师改装了第一辆装有电子点火的汽油动力四轮汽车。柴油机的发明专利也被德国工程师获得。当引擎轰鸣的时候,我们还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

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建国后才起步的,而轿车等民用车型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兴起的。但在七八十年代,我们几乎没有自己的汽车品牌,大的汽车企业基本都是外资控股,生产的汽车都是别人贴牌的。外资持有发动机专利,相当于堵住了汽车企业发展的咽喉。就连小时候经常看到的东风卡车也是用别人的发动机。

想要发展自主汽车品牌,掌握话语权,就必须突破发动机这个难关。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汽车领域的自主品牌得到了大力发展,但发动机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仍被外资企业垄断。自主发动机技术水平和国外相比,还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毕竟人家是几百年经验的积累和沉淀。

我们的努力举世闻名。改革给了我们巨大的机遇。短短几十年,在国外技术的封锁下,科技领域的很多问题都被我们攻克了。登上月球,子弹头列车和高速列车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自己的战斗机保护祖国,我们的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播种,这些都是从无到有的见证。科技领域从无到有的丰硕成果,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奉献。

所以我们也会攻克发动机、光刻机、电子芯片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