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1日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逝世

2006年6月11日,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杨嘉墀逝世。

航天技术与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创始人。中国是自动化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会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2月加入中国***产党。

1919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1930年,我随父母搬到了上海。1947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50年至195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研究员,在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502所副所长,七机部502所副所长、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china/1236520世纪60年代,他参与制定了《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十年发展规划》、《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十年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规划》。1984年被授予航天部劳动模范。

1986年3月,何、王、王提出了对我国高技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指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开创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新局面。80年代,他是《中国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纲要》的倡导者之一,为我国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0年,王大珩、杨嘉墀等院士联名提出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占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自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以来,杨嘉墀历任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主席。

杨嘉墀长期以来致力于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和航天工业。参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规划,是中国科学院航天技术研究的早期专家之一。他领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姿态测量系统的研制。他是航天技术分系统的设计者,在我国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方案论证和技术设计中,提出了一系列先进可行的设计思想。领导研制的返回式卫星姿态系统和数据分析指标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指导原子弹试验所需的探测技术和装备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

杨嘉墀参与了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该学会成立于1979年3月。当选为协会第一至第四届理事会副主席。为了沟通国际科技交流的渠道,他于1980年率团赴美,与美国仪器仪表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后与日本测控研究所、英国测控研究所一起,于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1992年在中国举办多国学术会议和展览。在这些会议中,杨嘉墀担任了学术委员会的负责人,为中国仪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84年,杨嘉墀被航天部授予劳动模范的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1990年以来,他一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他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具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1919年7月,杨嘉墀出生于江苏吴江县震泽镇。杨家是当地有名的丝绸之家。杨嘉墀的祖父杨晓帆思想开明。他的子孙不需要读四书五经,也不需要上私塾。相反,他们需要学习英语和上学。与老派的父母不同,杨嘉墀的祖父留给后代的是知识和文化,而不是土地和财富。当时的缫丝业比较原始,完全靠手工。杨嘉墀从小就在这样的生产和管理环境中长大。1930年前后,中国的丝绸业逐渐衰落。杨嘉墀的小学时光是在他祖父创办的丝业公学度过的。

1937年,杨嘉墀考入交通大学。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曾经繁华的上海成为“孤岛”。杨嘉墀的四年大学生活实际上是在外国租界度过的,这更加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的志向。

1941年从杨嘉墀大学毕业后,他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助教。后来,他被推荐到中央电器设备厂研制载波电话。在那里,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制作了中国第一台单通道载波电话样机。因为成绩突出,中央电气设备厂推荐他去美国参加实习考试。1947年,他被哈佛文理学院录取。

1949年,杨嘉墀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傅立叶变换及其应用的。此时中华人民***和国宣告成立,渴望回国的杨嘉墀申请回国,却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挠。绝望中,杨嘉墀申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物理系的一份工作。在美国期间,杨嘉墀成功研制出自动记录光谱仪,被专家命名为“杨氏仪器”,从而结束了光谱仪的手工历史。并获得了美国专利。

1950年至1956年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助理研究员,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在这四年中,他参与了高速模拟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主持了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和高阻自动调零直流放大器的研制,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医学研究相结合,创建了医学电子学学科。1955年,美国过程仪器公司与杨嘉墀签订了一份生产合同,每生产一台仪器给杨嘉墀1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