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学会
1957年,市越剧团诞生,长江剧院建成开业。1959,市委机关报《铜官山报》,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月刊《映江红》出来了。1959,市文工团成立。60年代上半期,黄梅戏团和铜陵电影管理站成立,人民电影院开业。
截止1985年底,全市共有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22个,从业人员总数512人;剧院、场馆、俱乐部24个,全市平均每9.1人拥有1个座位,居全省第一。老干部活动室41个,业余文艺队53个;京剧团、黄梅戏团在省内外城乡演出2083场,观众约31,000人,上演传统和现代剧目84场。文学创作也获得了丰收。20位中青年作者在省以上20余种期刊上发表短篇小说52篇,报告文学、散文作品30余篇,影视文学7篇,电影、广播3部。一批专业和业余作家创作了30多个剧目,其中大型传统剧目《韩浪与魏紫》在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评选中获得“团结奖”。艺术创作大丰收。全市中青年艺术家在省以上50余种刊物上发表水彩、国画、版画作品200余幅。
从1979到1985,报纸、广播、电视、档案、图书、文物事业也迅速发展。1982元旦,铜陵日报重新发行,发行量3500份,由1985增加到1.1万份。9月30日,1984,广播电视台正式上线,覆盖半径30公里。截止1985年底,全市档案库房面积5098平方米,有115700册、袋。全市县级以上单位* * *拥有图书馆、室37个,总藏书60多万册,其中市图书馆藏书60多万册,其中图书654.38+03.5万册;全市新华书店有7个发行网点,* * *发行各类图书1574万册;文物管理得到加强,收藏文物5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
2012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站,19;公共图书馆4座,藏书61.1万册;档案馆6个,档案30.8万卷,资料281万卷。年末全市广播电台2个,电视台2个,广播人口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家庭覆盖率为65.8%。全年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25个、社区图书馆76个,广播电视总覆盖数296个。1950年8月,铜官山铜矿工程处设立医疗所,医生1人,药师1人,营业用房120平方米,为铜陵市首创。1953年5月,铜官山矿务局成立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同年8月,矿务局在原工程处医务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矿医院。1954 165438+10月1、矿务局成立卫生所,在矿区实施卫生行政管理。1956建市前,矿务局有卫生人员1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人。
1985全市各类卫生机构103个,其中医院11个,在建1个,独立的门诊部、所、实验室86个,血吸虫病防治站1个,卫生防疫站65440个。卫生技术人员2486人,包括集体和个体卫生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1.14%;开放床位1485张,每千人口床位8.36张;平均住院人数为19392,平均出院人数为19387。平均治愈率73.5%,好转率20.7%,院内死亡率2.1%。建设费总投资5222.37万元,* * *建医疗用房面积34654.38+0万平方米。
2012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60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4671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137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4855人,其中执业医师1913人,注册护士2046人。全年全市批准6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7家医疗机构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安徽省首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铜陵腌白姜标准。铜陵县成为全国首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铜陵方言为吴语——宣州话,分为本地话、围里话、山老话三种:
沿河讲尉犁方言,分布在:城关、中仓、刘潭、太平、和平等地;
山老话主要指山区居民说的话,分布在钟鸣、金朗、新桥、朱村等地。
地方方言是指铜陵县境内使用的方言,属于吴语,主要分布在顺安、西湖、朱村、城关等地。
东电、大同、新建所说的方言属于安庆方言,俗称桐城话。胥坝、安平、老周等地使用的语言属于武威。
除了吴语,铜陵市还有江淮官话,和南京官话差不多,主要是新移民使用。大约50年才形成,接近普通话。1957年3月,体委正式成立。9月30日,1958,铜陵市第一届运动会举行。从那以后,一些体育场馆得到了维护、扩建和重建。1960年3月31,65438,铜陵市委正式同意设立铜陵体育运动学校,实际上并未实施。1961下半年,市业余体校正式成立。
1977后,体育工作和体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新局面。中断20年后,全市运动会在1978、1982、1985连续举办了三届。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以1985达到73.2%。全市成立了信鸽、武术、钓鱼、龙舟、残疾人等5个群众体育协会,会员450人。体育场馆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座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的现代化中型体育馆于6月5日破土动工,1985。5438年6月+10月还建了一个综合训练馆,可以容纳游泳、乒乓球、举重、篮球、象棋。体育支出在1985达到26.69万元,比1957高出14.1倍。
1985年,篮球、乒乓球、田径、游泳、举重、射击、排球、体操共176名裁判员,其中一级19名,二级98名,三级59名,不同级别运动员504名,二级38名,三级6544名。体育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到1985,本市运动员共获得金、银、铜牌183枚,其中金牌72枚,银牌53枚,铜牌58枚。他们三次获得全国冠军,打破四项全国纪录,15省纪录,1世界纪录。
2011 04月12日至06月17日,由亚洲举重联合会、国家体育总局摔跤中心、中国举重协会联合主办,安徽省体育局、铜陵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23届亚洲成年男女举重锦标赛在铜陵市举行。这是继2010广州亚运会后,亚洲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年度举重比赛。来自亚洲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报名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名男女运动员参加了15个项目的比赛。
2012年,建成1个全民健身广场和22个全民健身公园,命名5个社区体育俱乐部和42个省级示范晨晚练点。球队参加12常规赛项目,获得25枚金牌。我市输送的举重运动员唐飞,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举重锦标赛,获得抓举、挺举、总成绩三个第一。全年新成立体育彩票专营店42家,销售体育彩票5698万元,获得体育彩票公益金578万元。成功举办安徽省第三届运动会和中美滑水明星赛。从65438到0985,本市共获得科技成果30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项目4项,省级奖励项目47项,市级奖励项目258项。1978至1983的421项科技成果中,推广应用281项,占科技成果总量的66.75%。
2012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530万元,增长11%。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3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0家。国家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拥有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设计院,3个实验检测站,1个科技馆。全年批准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上级资助3807万元。全年有10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012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2811,其中发明684件,实用新型1742件,外观设计385件。全市专利授权量1658件,其中发明72件,实用新型1345件,外观设计241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