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建造了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海出发的航线始于周朝建立之初(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2),武王派姬子到朝鲜传授蚕桑编织技术。姬子随后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经水路抵达朝鲜。就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首先通过黄海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征服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带着蚕种和养蚕技术前往朝鲜,逃避劳役,进一步加速了丝绸业在朝鲜的传播。

汉朝

据日本古代史记载,在西汉哀帝统治时期(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技术曾传到日本。3世纪,中国的丝绸提花技术和雕版印刷技术传入日本。隋朝,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再次传入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频繁往来于中国。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蓝丝,带回日本作为模型模仿彩锦、丝绸、夹缬等。日本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颉利、扯颉利、罗、丝、丝、羽等。

唐朝

到了唐代,江浙一带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到日本,丝绸制品开始从礼品向正式商品转变。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正仓院是存放政府文物的地方。此后,正仓院逐渐成为中国唐代丝织品在日本的宝库,其中许多即使在中国大陆也很难见到,如五彩印花锦缎、狮子唐草戏锦、莲花大锦、狩猎锦、鹿唐草锦、莲花锦等,而且也有很多当时中国工匠在日本制作的丝织品,既有唐朝风格,又有日本民族特色。

宋朝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船残骸

宋朝时,许多中国丝绸也被运往日本。元朝政府在宁波、泉州、广州、上海、澉浦、温州、杭州等地设立贸易公司,在许多口岸向日本出口龙缎、苏杭五色缎、花锦、杂色绸、丹山锦、水丝布等。在明朝,日本进口了大量的中国丝绸。这期间,日本从中国进口了无数的生丝、绸缎、锦缎。

清朝

清朝初期(1644),统治者担心国内民众会出海勾结明末反清人士,所以采取了封海政策,后来因为国内外的强烈反对,陆续开放。此时,日本继续从中国进口大量生丝。1633~1672年间,日本每年进口的中国丝绸仍在20万斤以上,这是由于日本人对丝绸的广泛使用。当时日本爆发战争,养蚕业衰落,中国生产的生丝数量锐减,质量低劣。这时,山东、陕西、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直接从事海上贸易活动,航行到日本等国,换取胡椒、檀香、铜、藤等货物。乾隆二十五年(1760),日本政府允许中国与中国官方接触,进行丝绸贸易,以换取日本产的铜。此后,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

日本在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同时,积极从中国引进桑种、蚕种和先进技术,并在1868前后确立了振兴丝绸业的基本国策,积极研究欧洲的丝绸实验科学,制定奖励专利的政策,设立科教机构,丝绸业从此蓬勃发展。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路线

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兴盛于唐宋,变迁于明清。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陆上丝绸之路之前,有海上丝绸之路。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海上交通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在大约6000年前,岭南先民就已经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了。距今5000 ~ 3000年间,东江以北近百公里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了以陶瓷为纽带的商圈,其影响通过水路延伸到沿海和海外岛屿。通过研究海船和出土陶器的分布区域,以及肩扛石器、铜鼓和铜钹,得知先秦时期岭南先民曾穿梭于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了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路线

根据出土文物和结合古代文献的研究,南越国已能制造25 ~ 30吨的木船,并与海外各国有相当的交往。南岳的出口产品主要是漆器、丝绸、陶器和青铜器。舶来品正如古代文献中所列,“珠、犀(牛)、玳瑁、果、布之合。”主要通商口岸为番禺(今广州)、徐闻(今徐闻)。

汉朝

随着汉代养蚕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出口产品。乳香(香炉)和家仆(灯笼俑)在以前的进口中是看不到的。由于汉朝疆域向东南亚部分地区扩张,政府加强了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沿海港口和城市的管理。如今天的徐闻,“左右待官,货物积于郡南此处,以备其需,交易之用”。还有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如番禺、徐闻、合浦(今合浦附近)、龙变(今越南河内)、广信(今梧州)、釜山(今贵港)、桂林(今桂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岭南与大陆之间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变得重要起来,并得到了修复。

南北朝

孙吴政权第五年(226),黄武设广州(郡治今广州),加强了南方的海上贸易。据史料记载,广州在东晋时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对外贸易涉及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国家,还包括印度的大秦和西方的欧洲。运作方式是中国政府派使团出访,外国政府派使节向中国进贡。丝绸是主要的出口商品。进口的有珍珠、香、象牙、犀牛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财宝、犀牛、赤霞珠(棉布)、花斑布、钻石、琉璃、珍珠、槟榔、斗鸾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的发展,外贸收入成为南朝的财政依赖。

海上丝绸之路-申办世界遗产

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陶瓷器皿

2008年7月,世界遗产中心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2届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丝绸之路申遗的概念性文件。鉴于丝绸之路路线长,涉及国家多,应分阶段申报世界遗产。第一,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同推动丝绸之路和沙漠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在2010年被申报为世界遗产。中国与中亚五国共同申报世界遗产,中国初步确定了48处遗产。

201110北海、广州、泉州、扬州、宁波、蓬莱等6个城市代表达成一致,共同向联合国申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