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什么就是什么——读《美味的骗局》

“你吃什么就是什么”是一句流行的英语谚语,但它的历史并不长,其原始来源当然不可考,但似乎这句话进入英语还不到一百年。1920到20世纪30年代,这句话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而流行起来,成为报纸广告和出版书籍的名称。-等等,为什么1920s的人要注意食品安全?难道不应该是一个田园时代,一个所有食物都是有机的时代吗?如果你和我有类似的想法,美味造假可能会给你一个打击:食品造假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如果大规模掺假真如作者所说,是工业化城市普遍存在的顽疾,那么作弊的历史比真实的日子要长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食品造假”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这本书至少提到了两个方面:“以次充好”和“无中生有”。前者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骗局,但是工业化完全把这个事情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笔者以19世纪初的茶叶造假为例:

虽然前工业时代有铅和汞,但我相信肯定没有醋酸盐和“荷兰红”。经过一些操作后,你的树篱上的叶子被作为营养丰富、提神醒脑的异国饮品出售。难怪看了这本书的评论者会在文章中抱怨“看了他的书,我们可能什么都吃不下”。

到现在,以次充好还不能说完全绝迹,但比起1820的英国,已经明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诈骗手段也水涨船高;这涉及到另一个方面:无中生有。或者用20世纪初营养学家卡罗琳·沃克的话说,就是“合法的消费欺诈”。这里提到的例子是“覆盆子蝴蝶”——或者根据法律应该称为“覆盆子蝴蝶”的食物:

可以说这样的松饼包含了一切——除了覆盆子。这是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领域:食品生产商巧妙地利用各种添加剂来增强色、香、味、稠。当然,有人会辩称,目前食品安全有法可依,每种添加剂都有最高用量,但我们不得不说,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精致的系统。各种小剂量的添加剂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谁能说的准呢?

然而,对食物的担忧很容易让人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追求“营养”和“自然”。事实上,在食物中添加营养成分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了解维生素中毒),而且各国对“有机”的标准也没有一致意见,更何况有机食品似乎正在成为富人避免污秽威胁的专利。俗话说魔高一尺,这是与掺假食品斗争中永恒的主题。作者也无奈地承认,大多数人并不具备真实可靠的食品安全知识。但是从现在开始学习永远不晚。更重要的是相信你的感官,看看活鱼的光泽,闻闻真正的香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