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棱黑陶的历史演变

民国时期,绥棱县的手工业生产已经出现了铁木、酒、油、皮革、陶器、鞭炮的生产。

1956《绥棱县志》(1988版)出版后,中国出现了工艺美术、陶瓷、镜子等手工业企业。

1957,解放后公私合营,绥棱寇氏私窑厂改为土盆厂,厂址由上集镇迁至绥棱县。瓦盆厂主要生产大小陶罐和农村水缸。

1960年代初,黑龙江工艺美术学院刘家地先生在一次民间艺术考察中,偶然发现了绥棱黑陶,并对古朴的黑陶制品产生了兴趣。他报了黑龙江工艺美术学院和省外贸公司,同时开始整理挖掘绥棱黑陶。

1961年春,黑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在哈尔滨举办首届“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展”,绥棱县瓦盆厂首次赠送4个双层镂空花盆。

那一年,黑龙江省手工业管理局的刘家地同志和王建国同志参观了绥棱瓦盆厂。

从1961开始,刘家地先生组织了多位专业设计师在绥棱陶厂帮助指导创作。大概1967,主要有张相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的蒋世禄,装订专业的蒋世禄;哈尔滨艺术学院雕塑系毕业的杨世昌、栾平绣、吴乃光;以及哈尔滨市泥塑老艺术家张景淳深入绥棱陶厂为设计师、雕塑家提供造型、图案等专业知识,举办专业课,提供技术书籍资料,在陶厂设计雕刻工艺。

1962,寇是绥棱陶瓷厂花盆车间的老工人,制作工艺陶瓷花盆。

那一年,绥棱县工艺美术锅厂成立,原名锅锅厂锅作坊,位于县城北门外(龙江食品遗址十一专路以西);1977从土陶厂分离出来,当时叫工艺美术陶厂。当时在西门外路北侧的酱菜厂西院,是地方国企。

1963年,著名泥塑艺术家“泥人张曼”两次来到绥棱土陶厂交流,他用黄泥捏了一尊毛主席坐像,还捏了几尊佛像和几个木兰从军的人物。

1967期间,绥棱黑陶在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国务院总理亲自接见寇,称赞随行的外贸人员:“为什么不用黄土换黄金?”万里副总理在交易会结束时再次引用了周总理的话,于是绥棱黑陶远近闻名。

1965秋,刘家第先生与哈尔滨工艺美术公司原总工艺师秦将绥棱送来的双层雕花黑陶笔洗送给郭沫若副主席,请他鉴赏。老郭说,“这种现代的黑陶是前所未见的,有很浓的乡土气息,非常古朴、笨拙而不俗,有点像古代的陶器。是民间的东西,应该好好培养……”老郭充分肯定了绥棱黑陶。

自1965以来,穗灵陶花盆以其优雅帅气的魅力赢得了中外客户的青睐,在北京、上海、香港、伦敦等地均有销售。广交会上,日本客商一次性订购1700件。此后,绥棱黑陶远销香港、英国、日本、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约旦、阿根廷、新加坡、乌拉圭、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65438+万至65438+万件,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

1966年,绥棱陶厂设计了一个双层花盆,产品编号为6602,其设计在当时是首创。

1966年月,文革开始,绥棱土陶厂被迫停产,成为“四大老宅”,被捣毁。所有的员工都转行了。厂长夏调到绥棱县化肥厂当书记,寇调到电厂烧锅炉。对国内外工艺品市场有一定影响的绥棱黑陶,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67,产品编号为6602花盆,10件首次出口日本。

1972,黑龙江工艺美术公司恢复建制。一直关心绥棱黑陶命运的刘家弟先生向县手工业局领导、县长、县委书记提出了恢复土陶生产的意见,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夏和寇维均被调回,绥棱县土陶厂很快恢复生产。

1973,绥棱陶瓷厂更名为绥棱梅涛厂。同年,中央工艺美术总公司拨出20万技术费,新建了一座砖混结构的厂房。

1970年代,绥棱黑陶主要由第二代传人寇设计和创造。1977为扶持传统民间工艺,国家将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由大型集体企业改制为国有企业,并对原厂进行了扩建。扩建后,工人从几十人增加到最多时400多人,绥棱黑陶进入全盛时期。

1977毛主席纪念堂竣工。纪念馆筹备组指定黑龙江绥棱的黑陶作为摆件,绥棱县烧制了一个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的大型黑陶花盆,送到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毛主席纪念堂观礼台摆放了8个黑陶花盆,人民大会堂门厅摆放了2个黑陶花瓶。

当年的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区面积2124平方米,车间面积2500平方米,职工179人,练泥机2台。产值40万元,利润2.2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0万元。

从1978到1979,刘家地先生为黑龙江电台、黑龙江日报撰写多篇文章宣传介绍绥棱黑陶,扩大了绥棱黑陶的影响力。

65438-0979,绥棱黑陶在第二届中国陶瓷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陶瓷十大品牌”之一。

那一年,随着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20多名技术人员的“南飞”,绥棱黑陶的制作技艺遍布辽宁、河北、山东等省。

1970年代末,黑陶品种达30余种,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年产量达40万件。

1982,《人民画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绥棱黑陶及工艺美术师寇的事迹。

1982 10 10月25日,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生产的6602双层镂空雕花花盆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黑龙江省经委颁发了证书。

那一年,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采用了腐植酸钠,成品率达到96%。

1984年,绥棱工艺美术陶器厂厂区面积4164平方米,车间面积2765平方米,职工157人,主要设备29台,还生产柳编制品和清凉饮料,产值2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4.8万元,利润2100元。

1985年工艺美术陶厂产值19.3万元,利润持平,上缴税金8000元,生产花盆7.87万个。

1990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企业连年亏损,艺术家纷纷南下,绥棱黑陶进入低谷。

6月,1998,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杂志(第6期,1998)刊登了刘家第先生的文章《绥棱黑陶评论》。

2001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陶与艺术》一书,作者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学副校长杨永山教授。本书是国内最早、最全面的中国陶瓷介绍,风格独特的绥棱陶部分对绥棱黑陶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6年,绥棱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黑陶产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力推进,给予重点扶持。绥棱黑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2006年9月24日,、王立秋、、崔、一行七人参观了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绥化学院将绥棱黑陶、海伦剪纸确定为重点研究项目。

5438年6月至2006年10月,绥棱经济局从原绥棱工艺美术陶瓷厂收集旧作品,设立简易的绥棱黑陶陈列馆。

2007年2月8日,“绥棱黑陶制作技艺”入选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438至2007年10月在俄罗斯创业的刘兴印,回到家乡创办了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2007年8月6日,绥棱县政府制定了绥棱县黑陶产业五年发展规划。

2007年6月7日,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副会长赵权、黑陶专家杨宝元来到绥棱,分别走访了绥棱三家黑陶生产企业,调研了绥棱黑陶产品和黑陶产业的发展现状。

2007年6月15日,在第十八届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黑龙江省政府门户网站和新华黑龙江频道联合采访了绥棱县委副书记、县长宋树生。县长宋树生介绍了绥棱县创建“中国黑陶之乡”的基本情况。

2007年6月5438+2月65438+2月9日,由黑龙江日报集团、绥化市人民政府、绥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绥棱黑陶璀璨展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隆重开幕。

2008年8月7日,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申请了岭头黑陶制作方法国家专利。

2008年8月,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制定了黑陶企业生产标准(黑陶标准编号:Q/SXHT001—2008),有效规范了黑陶生产市场,为绥棱黑陶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8年8月20日,绥棱现代黑陶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发出灵光黑陶,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21世纪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图书馆》杂文中,绥棱黑陶与景德镇瓷、宜兴陶、铜官陶等23件名瓷并列,雕花镂空花盆举世无双,被视为中国陶瓷之瑰宝。

说明:根据《绥棱县志》(1988版)、《刘家第先生回忆录》、《绥棱县委、县政府有关资料》及当事人回忆,《绥棱黑陶大事记》仅供参考,不作论证。

2009年,隋玲走进钓鱼台国宾馆。

2010,绥棱黑陶进入上海世博会;

2010 10 18上午,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王在绥棱视察工作,并参观了绥棱县现代黑陶。赋予绥棱岭头黑陶“黑土国宝”的美誉。

2011 6月10,央视《快乐中国行》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介绍了绥棱岭头黑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