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四大中心城市是什么?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北京,城市名称,简称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邮政编码100000。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是全国政治、科学、文化中心,国内国际交往中心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亚欧最大的交通枢纽。
其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北京西、北、东北三面环山,大平原向东南的渤海缓缓倾斜。北京平原海拔20-60m,山区一般1000-1500m。与河北接壤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境内流经五大河流,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和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的残脉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杜军。两山相交于关沟南口,形成半圆形的山弯,向东南方向蔓延。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环绕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小平原。看北京的地形,依山傍海,形势壮阔。正如古人所说:“幽州之地,左有大海,右有太行山,北有邕江,南有大河,天府之国。”
北京的陆地面积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38平方公里,占38.6%。山区面积10072平方公里,占61.4%。市区面积87.1平方公里。
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早在7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就出现了原始部落“北京人”。北京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为“蓟”。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首都;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和地方中心。自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国首都、金国首都、元国首都和明清都城。1949 65438+10月1被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旅游资源丰富,有20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故宫、故宫、天坛、皇家园林北海和皇家园林颐和园,以及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长城和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全市共有文物730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处。北京的市树是国槐和侧柏,市花是月季和菊花。此外,北京生产的象牙雕刻、玉雕、景泰蓝和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在世界上很有名。
2.上海简称上海或申。市人民政府位于黄浦区人民大道200号,邮政编码200000,长途区号021。上海位于北纬31 14 ',东经121 29 ',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部边缘,长江三角洲前缘,东临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浙一带,北接长江口。上海正好处于中国南北弧形海岸线的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这是一个很好的河港和海港。平均海拔4米左右。全市面积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区域面积5299.29平方公里,县城面积1041.21平方公里。辖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为中国第三大岛。
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52.39万人。上海有39个少数民族和少数散居的未确定民族,约5.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0.4%。人口最多的是回族,其次是满族,最少的是佤族、拉祜族、毛南族、普米族、京族。
2005年末,本市公安户籍登记人口1360.26万人,比上年增加7.87万人,增长0.6%。
根据“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预计达到19万人,这意味着上海常住人口容量仍有约12万人的增长空间,平均每年约24万人。
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短,冬夏较长,日照充足,雨量充沛。2005年上海年平均气温17.5℃,日照1778.3小时,降雨量1254.9毫米..
■市花
1986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决定广玉兰为上海市市花。在上海的气候下,玉兰开花很早,清明节前就开花了。玉兰花洁白如玉,晶莹透亮。当它开放的时候,它是向上开花的,芳香四溢。选择玉兰作为上海的市花象征着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
■城市标志
上海市标准1990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上海城市标志是由玉兰花、沙船和螺旋桨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三角形像一艘船的螺旋桨,象征着上海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城市;图案中央航行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只,象征着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沙船的背景是初春盛开的玉兰,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3,
一,南京的发展优势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被誉为“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中山龙平,石城虎”。南京辖11区2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总人口640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使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焕发了青春,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新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南京市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首批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在“50强”国家综合实力测评中名列前茅,在今年5月中国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六,也是21世纪亚太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1,深厚的文化底蕴
南京有247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著名的历史文化给南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遗产和深厚的历史遗存。她与南京雄伟秀丽的山川融为一体,形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
2.地理优势突出。
南京滨江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它承担着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辐射的重要功能,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座城市拥有一流的禄口国际机场、中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南京港,以及连接周边所有城市的高速公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方位、立体化、大容量的运输网络。程控电话、移动通信、微波通信、光纤数字通信和宽带网络构成了立体的现代通信网络,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六大通信枢纽城市之一。
3.科技教育发达
南京在教育和科研方面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目前有高等院校37所,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校科研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科研机构641个,国内一流研究中心和实验室100多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每年申报重大科技成果800多项,专利申请量1300多项。两院院士71人,科技人员60万人,大学生近22万人,每年向社会输送高校毕业生近65438+万人,为南京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4.快速的经济增长
从1995到2001,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12.2%,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9.5%,外贸出口平均增速19.5%。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和全国。2001年,南京GDP达到115亿元,人均GDP 20956元,工业增加值4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0亿元。在全国15副省级城市中,南京地方财政收入排名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排名第四,人均GDP排名第五。目前,该市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车辆制造、电子信息等三大支柱产业为基础,以生物医药、机械装备、钢铁冶炼、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为重点,36个行业、200多个工业大类、2000多个产品大类的综合工业体系,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南京成为投资者争相投资的热土。目前,* * *吸引了70多个国家(地区)的6360个项目来南京投资;全市累计合同利用外资1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6家在南京设立了64家企业;中央部门在南京投资600亿元;重庆长安、中兴、深圳华为等国内领先企业也纷纷来宁投资设厂和R&D中心。
5.金融和商业的繁荣。
南京市场发达,贸易流通活跃,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除全国性专业银行外,全国性或区域性商业银行已落户南京,目前拥有银行机构1000多家;商业设施逐步完善,新业态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现在它有7万多个商业服务网点和550多个市场。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400亿,跻身全国十大城市,成为长江流域四大金融、商业、流通中心之一。
二、南京的发展目标
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我们将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努力工作,率先富民强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发展为主题,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进一步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宽经营城市思路,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和文化特色的城市。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6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万元。到2065.438+00年,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
三。南京发展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把南京分为主城区、城市发展区、市域三个层次。主城区是现有的南京市区。城市开发区是南京市人口、产业、信息、技术和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南京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市域包括南京全境,包括3个新城区,7个新城,13个重点镇。对外交通方面,南京是拥有航空、公路、铁路、海运、管道五大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外交通十分便利。禄口国际机场是江苏省唯一的国际机场。沪宁、宁武、津浦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沪等高速铁路将在此规划建设,最终形成“十线交汇”的铁路枢纽。六条国道穿南京而过,规划形成了“二环十二射”的高速公路体系。南京港年吞吐量6000万吨,是中国内河最大的深水港。规划中的龙潭港为深水外贸港,一期52万标箱集装箱码头正在建设中,力争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中心。城市交通方面,已完成一环路南段建设,规划了二环路过江通道和高速公路五桥一隧。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管理,南京形成了完整、强大、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和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整体交通状况在国内特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为南京便捷的国内外交通和良好的生活投资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
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全国第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是南京城市的主要特色。长江、秦淮河横穿南京市区,4.7平方公里的玄武湖如一颗明珠,与紫金山共同组成钟山风景区。市区内分布着栖霞山、崂山、牛首山、祖堂山等多座山峰。23公里长的明代古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长的古城墙。这些都是南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本着显山露水、着力打造绿色城市的原则,充分发挥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挖掘历史内涵,全面保护环境风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形成以明城墙、古城水系、丘陵、森林、现代林荫大道为骨干,连接各片、各面、各点的完整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南京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城、林景观,为在南京投资、生活、旅游的人们打开了一个美好的空间。
第四,南京的发展战略
1,以开发区为重点,加快工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目前,南京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截止2001年底,累计开发面积7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70亿元。区内现有企业4600多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近1,000家,合同外资近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543.8+0.7亿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50个。2001,技工贸总收入800亿元,出口创汇7.8亿美元。下一步,我们将以开发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化工产业园、IT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
重点建设南京IT产业园,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发展战略,以打造IT支柱产业为目标,引进和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R&D中心、制造业中心和信息成果交易中心,大力提升IT核心技术和重要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力争五年内建成国际知名的知识产业基地和科技城。
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实现石化产业大发展。我们将抓住世界石化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石化的引领下,大力招商引资、引智引智,构建大规模、高质量的石化产业体系,保持产业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塑造生产先进、环境优良、服务高效的特色经济开发区,实现“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物流运输、环保安全、管理服务”五位一体,最终成为“全国一流、国内领先”的民族石化产业。今年将完成化工园区起步区3.8平方公里的征平,力争实施一期1.76平方公里的招商引资。
2.本着“一疏散三集中”的原则,建设“一城三区”,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一疏散”,即疏散老城人口,为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塑造现代城市特色创造条件;“三集中”是指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向新城集中,大学城向大学集中。同时,按照现代化的标准,重点建设“一城三区”。“一城”,即河西新城,面积56平方公里。它将逐步成为具有商业、商务、文化三大功能的城市副中心,居住和就业并重的中高档居住区,以滨江特色为特色的城市西部休闲观光区。“三区”是指仙西新区、东山新区、江北新区。这三个新城区将形成由大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现代居住区组成的城市新格局,通过高速通道与主城区相连,呈星形扩散。
作为提升南京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选择了仙林、江宁、江北作为教育资源重组和大学城建设的基地。南京是中国大学生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每万人大学生人数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杭州的1.3倍。南京将围绕主城区建设三个大学城,调整高等教育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南京科教在全国的竞争力。仙林大学城位于仙西新城区西北部,分为大学城、配套科技产业园、未来城市商业设施预留区、大型国际体育文化活动设施预留区、高标准居住区四个部分。目前已有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已经或计划入驻仙林地区。目前江北大学城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新校区、南京气象学院等八所高校。预计在2005-2010期间,江北大学城的学生总数将从目前的3.2万人增加到800-65438+万人,土地将从6平方公里增加到8平方公里左右。江宁大学城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郑德学院(私立)等高校。预计2005-2065,438+0.27平方公里,学生人数将从65,438+0.4万人增加到2万人。
3.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全国一流服务城市。
在搞好综合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三大大学城,做大做强科教产业;实施旅游倍增计划,以主城景区、栖霞、牛首山、崂山珍珠泉景区为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以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珠江路、河西商圈为龙头,整合商业资源,加快建设一批特色街店和品牌商圈;发展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业态,大力推进商贸现代化,实现商贸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建设“数字南京”,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城市信息化进程。
沈阳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中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现辖九区一市三县,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总人口720.4万,城镇人口506.6万。
沈阳位于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东南部山地丘陵集中,辽河、浑河、秀水河穿境而过。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气温-29℃-36℃,平均气温8.3℃。沈阳年降水量在680-530毫米之间,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从市区到东陵浑河一带是多雨区,新民县北部是多雨区。降雨量相差约150 mm,自1906以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15.5 mm,比辽西多,比东部山区少。与朝阳相比,年平均降水量多50%左右,但比丹东少30%。大部分年份降水适宜。全年无霜期为183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温差大,四季分明。
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神水(浑河支流)北部而得名。沈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据新乐遗址考证,距今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自公元前229年建立后城以来,沈阳的历史已近2300年。沈阳素有“一次发祥地,两代帝都”之称。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后金都城迁至此,改名盛京。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建立清朝。1644年,清军入京定都后,以盛京为都城。沈阳故宫是清初皇宫所在地,是中国仅有的两座完整的皇宫建筑之一。
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国家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工业门类142个,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33家,地区生产总值2240多亿元。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以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为主线,坚持改革开放和工业立市方略,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外资和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得到拓展和优化;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化学医药等产业初具规模,成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和企业研发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沈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沈阳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同时,沈阳连续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前十,跻身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前十。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沈阳市政府正式确定,到2010,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国家装备制造、商贸物流、金融三大中心,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整体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沈阳必将成为中国人民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地区之一。
辽宁省省会沈阳位于沈河北岸,故称沈阳。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业中心,辽宁省省会,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年分布从南到东北、从东南到西北递减。全年四季分明,1999年极端最高气温35.2℃,极端最低气温-24.9℃。1999年平均气温在7.8-9.0℃之间,康平县最低,东陵区最高。年平均8.6℃,比1998低0.63℃。
沈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名胜古迹有涪陵、昭陵、新乐遗址博物馆、郑家洼子青铜匕首墓、野猫台辽墓、永安石桥等。沈阳故宫是中国除北京故宫外仅存的宫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它是清太宗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和使用的宫殿。涪陵和昭陵是著名的“关外三陵”中的两座,是我国具有古建筑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帝王陵墓。涪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宗的陵墓。昭陵是清朝唐太宗和孝皇后的陵墓,是清朝入关前留下的三座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新乐遗址是中国北方母系氏族公社居住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部落遗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墓位于沈阳市于洪区,是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位于法库县的野猫台辽墓群,是熟悉辽代的萧艺及其家族的墓葬群。永安桥,位于于洪区,是沈阳保存完好的清初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