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容圈六大惊人“潜规则”

导读:2065 438+00 65438+10月1,国产化妆品必须标注所有成分的时代即将到来。也许你因为“成分恐慌”而对某些护肤品敬而远之,也许你是因为网上疯传的“禁用化妆品名单”而“信其有而不信其无”。

2010 10 1,国产化妆品必须标注所有成分的时代即将到来。也许你因为“成分恐慌”而对某些护肤品敬而远之,也许你是因为网上疯传的“禁用化妆品名单”而“宁愿信不信”。你用什么标准来选择护肤品?要不要看看高级食材,广告或者各种国际认证?每个行业都有它的灰色地带。我们将带你探索美容圈的“潜规则”。看完之后,读者要开始学会多关注护肤品瓶子里的知识,理性消费,感性体验护肤品,让你更聪明,更美丽。

潜规则1

如何看待“组件恐慌”

近日,一份“令人震惊”的禁用化妆品名单在网上疯传。用go ogle搜索“2009年国家质监局公布的禁用化妆品名单”,会得到大约111,000个结果。这让很多消费者恐慌,纷纷效仿,停止使用和购买名单上的产品。几天后,国家质监局刻意否认了这一传闻,声称这是一则假新闻,希望消费者能够正确看待这场护肤品风波。

质监局禁用的成分或产品,其实大部分都是中外质检标准差异造成的。如果国外品牌化妆品使用的成分或标识没有通过国内卫生检验,有时会被网络和个人视为禁止使用,大概有两种情况容易产生这种“误解”:

1.产品成分名称未在国内质监局注册申请,导致审核未通过。

2.元器件集中度指标不一样,欧美等国家通过审核的元器件会因为集中度高而被挡在门外。

对于网络上流行的“禁用化妆品名单”事件,我们从来不建议“信以为真”,而是要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论证来对待这些“谣言”。比如某D品牌的收敛水中的间苯二酚成分,按照中国国内的质检标准是不合格的,但是这个成分却通过了日本厚生省的质检。国家之间的标准不一样,不代表不安全。

其实经过日本厚生省和美国F DA质检的食材都是非常安全的,可以放心使用。然后就是网上流传的一些有害成分,比如酒精,激素。其实要看怎么用它们来判断它们的功能。比如酒精是很好的渗透促进剂,而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是很多40+抗衰老产品中的必备成分等等。

“全成分标签”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区分成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看到谣言,不妨多关注一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质检标准,不要盲目跟风,让网络谣言影响自己的正常判断。

潜规则2

群体的奥秘* * *

说起群体的“* * *享受”,各行业都有。通常一个专利组件的开发往往需要65,438+00年,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不可小觑。如果只是用于单个系列或者单个品牌,那就太可惜了。如果集团内部的品牌都能享受到这些专利成分,成本可以大大优化,消费者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这不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也许你会觉得既然便宜的产品和贵的产品成分一样,为什么要买贵的呢?请注意,我们说的成分是指1-2成分,而不是全部。换句话说,比如一个汽车品牌会有N条以上的产品线,同一款发动机可能会应用到几款车型上。如果你能放弃真皮座椅,GPS导航或者更多的享受装置,你的车价会降低很多,但是车的动力一点也不弱。相比护肤品市场,关键的核心专利成分都在* * *,但不同的辅助成分和使用体验才是产品线划分高中低档的关键。如果不在乎产品质地软不软,精油放多少,可以自由选择一些低价的产品,效果不一定理想。

在美妆圈有实力研发专利成分的大集团品牌只有几家。最受欢迎的有法式优雅的L组,美式风格的P组,精致漂亮的日系S组。另外,日本K团也有类似的经历。也许你谷歌一下,会发现你身边的很多名牌都和姐妹或者第一亲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潜规则3

升级该怪谁?

由于《电锯惊魂》第一集的空前成功和好评,现在一年一部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规律,尽管很多人不停地咒骂,认为后续的作品不过是狗尾巴和貂。但每年都有新的续集上映,人们还是想看看新一集有什么。如果消费者不喜新厌旧,可能就不会有重复的品牌更新。每一次品牌更新都会吸引新的消费者蜂拥而至。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欲望不愿意满足游戏规则,还是不断的品牌* * *导致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请不要再抱怨为什么那么多品牌不断更新。

当然,化妆品公司也不会盲目升级。营销人员在决定新产品的“新”角度或“新”诉求时,会与调研人员进行沟通,进而努力使配方尽善尽美。也有坚持原配方、持续时间长的护肤品,如La mer面霜、sisley全能乳液、雅诗兰黛的小棕瓶、娇韵诗复合生肌精华等。,几十年来都不容易升级。不过,如果有一天这些产品突然推出升级配方,也不要惊讶,因为明星也可能有“变味”的一天。明星产品一旦陈腐(销量下滑),化妆品公司是无法容忍它继续在市场上生存的。

编辑建议:

新产品升级的关键在于如何更新,无论是成分的更新还是新技术的注入,都需要你理性对待。老话说,选择适合自己的,远比盲目选择新的实用。

潜规则4

多如牛毛的标签和代理认证

是o 9000 9001 9002...似乎看到这些标志就会给人“质量有保证”的感觉。最基础的,从无皂(不含芳香基团)、无香精(不含香精)、无酒精(不含酒精)到大众要求的“无添加剂”、不含对羟基苯甲酸酯(不含对苯甲酸类抗菌剂)。虽然酒精、酒精、香精等成分并不一定意味着对皮肤有害,但这些标签或多或少给消费者一种纯粹品质的表面印象。

然后还有很多天然、有机、环保的认证,比如Ecocert(法国有机认证机构)、土壤协会(英国有机认证机构)、BDIH(德国天然护肤认证机构)、Agrobio(葡萄牙有机认证机构)、USDA Organic(美国有机认证机构)、Bio-Gro(新西兰有机认证机构)...在大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大趋势下。

超市的有机蔬菜要贵很多,这些重重的认证也让护肤品价格节节攀升。可以说“多重认证”等于“质量放心”,但不一定等于“效果极佳”。没有人能证明,有了这些认证,我们就能让皮肤变得更好,为什么还要花钱呢!

记得在采访一个植物品牌专家的时候,我说纯天然成分是安全的,但是因为不能添加一些辅料,可能会存在不稳定、不易保存等问题。如果品牌宣称产品是100%纯天然,可以解决各种皮肤问题,那么,你不妨买些花草,按照配方单捣烂在脸上。

编辑建议:

如果你的皮肤脆弱敏感,对不起,你可能需要花更多的钱买安全的产品。如果你真的对这些需求或认证感兴趣,你应该多了解这些标签或认证背后的真实意义,以便对品牌或产品本身做出更客观的评价。

潜规则5

谁在消费超高科技?

当季买时髦衣服的成本必然比淡季高很多,因为你变相买的是新锐,是流行。

但谁也不能保证每一季流行的东西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成为经典。没有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东西,不容易看清它的本来面目,护肤品也是如此。不得不称赞大品牌每天为了大众的皮肤保持年轻,想尽办法寻找各种高科技技术,从人类DNA结构到诺贝尔医学奖。就说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吧,获奖主题是“保护染色体的端粒和端粒酶”。所谓端粒,是指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个短的DNA结构。随着细胞分裂,端粒会越来越多地丢失。如果我们能够修复和复制这些端粒,我们就可以保持细胞的年轻和健康,人类甚至可能活到1200岁。亲爱的,听起来很诱人,它能延长寿命,延缓皮肤衰老。然而,我们不知道事实是否能够实现。反正我身边从来没有过65,438+0,000岁以上的寿星。

高端技术一直是化妆品品牌喜欢用的“潜规则”之一。也许只是在发现了一些科学证据之后,化妆品公司就会借用它,成为最新抗衰老产品的诉求,即使有些科学证据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尤其是近几年,高科技护肤品已经到了所谓的如火如荼的状态。除了上面的例子,干细胞、DNA护肤等其他概念也引发了另一波热潮。

业界时刻关注最新动态,第一时间将前沿科技转化为护肤良药,间接为护肤品的发展树立了风向标,确实值得称道。但消费者不妨放慢脚步,静观发展趋势再做决定。如果你渴望尝试高科技的神奇力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花点钱无可厚非。

潜规则6

全世界珍贵的稀有原料

每当一个品牌推出新品,你可能会听巴人在专柜说类似的话:

“因为阳光、岁月和自由基,皮肤老化是个问题,而最新研究在皮肤xxx层发现了一种叫做X因子的物质,可以帮助皮肤延缓衰老。但是过了25岁,X因子会越来越少,所以皮肤会变老,变松,变皱……”

“经过N年的寻找,我们在地平线、地球的角落、海底发现了xxx植物。这种植物稀有珍贵,千百年难见。经过不断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发现xxx植物其实可以增加皮肤X因子的再生,让皮肤重新年轻紧致……”

什么可以定义为稀有成分?我们可以暂时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真的很少见。恨不得十年开一次花,二十年结一次果。整个地球上没有多少植物。二是植物好找,但有效成分提取太难,几克要几十公斤;第三,地域限制让人觉得很稀有。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在乐活的乐活和保育观念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这些稀有成分,难道不会加速物种的灭绝吗?而这些只是为了延缓皮肤衰老,太罪恶了。还不如多开发一些源源不断的原料,相信效果不会相差一万八千里!

第二种情况很常见,需要大量的原料和先进的提取技术。品牌倾向于人工培育他们需要的植物。无论是建大植物园,还是围大湖,都完全不用担心物种灭绝。正因为如此,高昂的维护成本可能是这类产品价格昂贵的原因。

第三种情况有点噱头。只要不是生长在身边的植物,被品牌吹嘘的时候很容易被误认为“稀有”。距离确实会创造美和想象!当你看到传单时,谷歌一下植物的稀有性。

也许是随着化妆品行业,营销开始了!列出的这些“潜规则”是化妆品公司的营销手段,是市场正常的游戏规则!“潜规则”大多不欺骗消费者。化妆品公司努力研发的产品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大众的皮肤更好,所以不要对这个行业失去信心。以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