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汉奸吴三桂为什么无欲无求却要造反?
看来李咏皇帝只能默默地死在缅甸了,满族人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但吴三桂却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只有抓住并杀死李咏,他才能完全证明他的忠诚。于是,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要求进入缅甸消灭南明残余。顺治皇帝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南明已经逃入荒野,无法东山再起。放开他。但吴三桂再三恳求,暗示所谓的永历帝有“三烦二难”,最后顺治皇帝被感动了。于是,吴三桂率领一支军队踏上了为清廷服务的征程。
在清军的压力下,缅甸人民不得不献出他们的永恒历法。四个月后,他不顾别人的反对,没有把李咏带到北京,而是把他杀在了昆城外的篦子坡。
吴三桂不想再叛变了。他在云南的生活挺好的,真的别无所求。他喜欢云南这个地方。这里四季如春,天蓝得一尘不染,简直就是来自北方的两个世界。吴三桂现在所得到的,已经超过了他最奢望的。现在,他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最有权力的人之一。云南几千里土地上的孩子都是他的。在这里,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在生活中还能要求什么?
虽然他致力于忠诚,但满族人似乎总是与他保持距离,热情的外表下似乎总是有一股深深的寒意...这种闪烁的眼神,就像悬在他头上的一把沉重而锋利的剑,让他时刻不安。
毕竟他是个叛徒!满人对吴三桂失去信任,应该是从吴三桂亲自进入缅甸抓捕并杀死李咏的那一刻开始的。
顺治皇帝可以理解吴三桂在命运的压迫下屈辱的投靠,也可以带着复杂的欣赏和鄙视看着他为他努力。然而,当吴三桂再次扑向他已故的主人,以进一步取悦他时,福临不寒而栗。吴三桂走得太远了,远到连效忠的对象都有些接受不了。狗咬旧主人讨好新主人能让人放心吗?一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可能是灾难,也可能是贡献。
当吴三桂从缅甸回来,投入到镇压云南地方叛乱的时候,康熙皇帝在顺治十八年(1661)登基。
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的。不像祖上从白山黑水来的,他接受了正规系统的中国文化教育。直到康熙那一代,艾辛吉罗家族才真正明白儒生对正义的渴望与民情世态之间的关系。因为内心的道德信条,他无法理解吴三桂当初的叛变;他不欣赏吴三桂对清朝的巨大贡献。他觉得更不能接受王子的卖家追求荣耀。对于这份强有力的* * *报告,他的心里只有鄙视、厌恶,还有深深的怀疑和焦虑。
在位时间不长的康熙皇帝,在他的宫殿里的柱子上挂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藩”的名字。这是困扰他的第一个问题。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他必须用伦理原则来整合人心。任命汉奸为帝国壁垒,是不可接受的现实。“三藩”中,吴三桂是他最担心的一个。这个全副武装的人是帝国最大的危险因素。为了清朝万无一失,必须解决这个人,而要解决这个人,首先要解除他的兵权。要解除他的兵权,就得退出诸侯。在康熙看来:“三藩等人蓄谋已久,若不早除,必成疾。”今天撤也是反的,不撤就反,不先下手为强!"
刚满二十岁的康熙说到做到。康熙十二年(1673),撤回诸侯的圣旨送到云南。
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真是一个打击。云南是他苦心规划留给后人的。他为满洲人打下大半个中国,云南这块封地也算不上丰厚的赏赐。在这方面,吴三桂和顺治是有默契的。但是现在,刚刚即位的康熙皇帝,要剥夺他半辈子的这种赏赐,这在吴三桂那里,太难以接受了。
兵权是吴三桂的命根子。像吴三桂这样的汉奸,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失去了道德的保护。他的所作所为让一位绅士生气了很久。而且在军政圈生活了这么多年,交了很多朋友,也不可避免的树敌很多。一旦兵权失守,吴三桂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王朝里有多少人盯上他了!他之所以无处不在,处处充满笑容,不仅仅是因为军功!敦促诸侯撤兵的诏令此起彼伏。面对年轻气盛的康熙皇帝一步步杀敌的行为,他似乎别无选择。吴三桂没想到康熙这么薄情寡义,爱新觉罗家族会这样过河拆桥。“鸟做,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好像是千古义,历代都有。不过,吴三桂真的不想叛变,叛变不是他的专利。他想在满族人的保护下安全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三藩之乱”归罪于吴三桂,但我愿意为他开脱。如果不是康熙帝对吴三桂的个人品质、年轻气盛和超越祖业的野心的极度反感,这场叛乱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康熙帝年龄再大一点,等上几年,在62岁的吴三桂死后再采取措施,“三藩”问题本来可以和平解决,对中国历史造成的震动会小很多。
事实上,在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发出退出藩属国的圣旨后,吴三桂经历了两个多月的犹豫。毕竟他已经60多岁了,吴三桂也不再有“一哄而上,怒为红颜”的精神了。显然大势已去,他一直头脑清醒,还在幻想皇帝能收回自己的生命。但他身边的幕僚比他清醒,他们日夜鼓动他起兵。智库方一针见血:“王想不想富?在笼子里,做饭是人做的!”
必然会产生。只是,叛逆不是他的宿命吗?
六十二岁那年的一个冬天的早晨,吴三桂再次衣冠楚楚。在训练场的鼓声和号角声中,他策马疾驰,连续三箭命中靶心。虽然已经是繁花似锦,但是延陵将军的风采依旧,依旧那么英气逼人!
吴三桂率领20万大军再次踏上征途。一路风动尘生,杀气袭人。
建军之初,形势对吴三桂相当有利。吴三桂的官兵打仗都很犀利,能打惯仗。在吴三桂的指挥下,他们迅速拿下桂阳、长沙、岳州、成都、常德、衡州,一直打到杰克。所到之处,清军所向披靡。
吴三桂又一次喝下了长江的水。他来到常德指挥,陈在长江南岸,摆出威胁的架势。此时,吴军士气高涨。在将领中,有人主张建立明朝后裔,以争取民心。有人主张渡江北上,有人主张沿江东行,控制江淮,为南北提供粮食。但吴三桂拒绝置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势如破竹的吴军在长江南岸依然按兵不动。
吴三桂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向法庭表明,他并不是真的想造反,他只是想保住自己应得的那份利益。他认为军队的毁灭足以吓住这个没有经验的小皇帝。他派人给朝廷送去一封信,请求停战。同时委托* * *喇嘛为他向朝廷“说情”,以示“破土止军”。
他觉得自己的要求合情合理,康熙帝没有理由不妥协。
此举暴露了吴三桂的短视。这是他这个精明的投机者和历史上真正的伟人的区别,也是他注定失败的一个证明。像他这样的人可以轻松地在历史背景中穿行,但他们缺乏引导和创造历史的远见和知识。武力有时可以决定一切,但不是无懈可击的论据。当他的努力与更多人的利益直接对立时,他的勇敢、精明、足智多谋都成了礁石上苍白的气泡。
康熙帝比吴三桂想象的强大多了。他有吴三桂最缺的:原则。他不认同吴三桂的逻辑。吴三桂按兵不动的同时,也在紧张地调兵遣将,各路势力。当他初步站稳脚跟,调整了整个帝国应对危机的态度后,回复吴三桂:吴三桂的长子吴,长孙吴士林被处死,其余在京子孙免死,入宫为奴。
据史书记载,吴三桂闻讯时,正在吃饭。“当他听到报纸时,他很惊讶:‘作为一个青少年可以!结束了!推食物。"
至此,吴三桂的梦想彻底破灭。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着他的心头,他的生命可能会以彻底的悲剧告终。在历史情节中度过一生的吴三桂,在晚年发现自己一生的奋斗是可笑的。世界那么大,没有他的路。我以为我很聪明,是个英雄,但我总是处在绝望的边缘。他家庭观念极重,对心爱的儿子孙子倾注了大量的情感。这个晚年的新打击让他难以承受。“他不肯在人前露面,偷偷哭,云吃了这一伙(指鼓励自己起兵的幕僚)而败。”
退路断了,吴军只好再次发动进攻。但此时机会已经失去,清军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毕竟形势的力量大于人类,吴三桂的军队开始纠结了。清兵举全国之力反击后,骁勇善战的吴军终于开始尝到失败的滋味。战局急转直下,吴三桂人生中的最后一搏很快失去了任何成功的希望。
康熙十七年(1678),五年后,67岁的吴三桂绝望而死。
三年后,叛军的残余势力被消灭了。吴三桂的后代全被杀光了,包括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