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兰的主要事迹

一头花白的短发,一件朴素的藏青色西装外套,一口地道的即墨方言,一脸谦和亲切的笑容,这就是拥有50年出口历史、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和针织服装出口生产基地——青岛姬发集团的董事长陈玉兰。朴实是60多岁的陈玉兰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作为董事长,她的穿着和隔壁老太太没什么区别。甚至很难把她和一家资产26亿的知名民企联系在一起。30年,即墨县的一个小厂,成为了中国民营针织巨头,员工从200人增加到1万人以上。她踏上的新“丝绸之路”将即墨与世界30多个国家紧密相连。

30年前:硬道理的引领者

谈起30年来的“家史”,陈玉兰的感受依然朴实:“今天,不是因为陈玉兰,而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民族事业30年来从未间断。”

早在20世纪70年代,姬发还是一家专注于头发加工的小型集体工厂。1974,陈玉兰被任命为生产和运营部副主任。就在陈玉兰接手生产经营后,国际化纤假发开始突飞猛进,传统发制品滞销,工厂效益跌至最低点。那时陈玉兰三十出头。她凭着骨子里不屈不挠的精神,毅然提出不与国际冲击竞争,调整摊子生产出口,另辟蹊径,进入新品种生产线,加快产业扩张。

从此,速溶产品丰富起来,企业经济效益猛增。随后,陈玉兰被一致推选为厂长。

杜东:她是第一个出国的。

就在企业走出困境起步的关键时候,1981年初,由于出口配额的限制,曾经将企业从生死线上拉回来的劳动手套主导产品一度停产,企业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我得另想办法!”陈玉兰在心里暗暗发狠。当时国家提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经过国内外多次调查,她得到一个重要信息:国际市场对棉针织内衣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

1981,她毅然去了日本,那是即墨第一个企业学习团。不到三个月的学习期,陈玉兰忍不住提前回家了。1982年,她启动了即墨第一个加工项目,随后与兵库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第一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实现了跨行业经营的重点转移,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增加到上千万元,成为即墨市利税大户。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确实如此。我们企业的目标是“发展、发展、再发展”。如果国家没有提出改革开放,如果没有‘硬道理’的支持,就不会迈出如此关键的一步。”作为国内针织行业的“领头羊”,今天的陈玉兰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往事仍有很多感触。她告诉记者,那不仅是她年轻的岁月,也是她即将面临的困难,是国家发展的见证。

90年代:即墨因她成名。

即墨市是青岛的一个县级市,即墨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针织城”。即墨人说,即墨能出名,陈玉兰功不可没。没有速发集团这个“领头羊”,“针织城”就没有含金量。

这并不夸张。1993年,陈玉兰与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合资成立青岛桂花针织有限公司,后与另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日棉株式会社合资成立青岛钟勉针织有限公司。1993,陈玉兰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针织品出口地从单一的东欧市场扩大到日、美、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7,马上转制为私企。一路走来,* * *建立合资企业18家,其中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5家,形成了以纺纱、织造、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为一体的针织服装产业链,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利用金融动荡“往回走”

今年,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深深影响了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南方地区数万家制造、加工、出口企业一夜之间倒下,国内纺织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

“困难是要克服的,但还是要想办法发展。”经历过许多起起落落的陈玉兰对每一个困境都有不同的理解。她告诉记者,为了度过这个经济寒冬,必须启动国内市场,从“走出去”转向向内“回来”。

陈玉兰说,内向转型并没有脱离发展的步伐。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拉动内需,也在寻求内需。自采访安排以来,陈玉兰一直在济南、北京、上海和天津之间奔波。目前这些城市的配送已经全部启动。

“快70岁了,总会有退休的一天,但我相信,速发会继续发展下去。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硬道理。”陈玉兰透过她耳边的头发说道。

党员,65岁,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青岛姬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个人、齐鲁十大杰出女性、山东省“富民兴路”劳动奖章、山东省优秀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敢于两次挽救她的生意。

陈玉兰的创业充满了斗争和艰辛。1974,陈玉兰被任命为生产和运营部副主任。当时由于国际化纤假发的冲击,全国发行业普遍不景气,传统发制品滞销,效益低下。具有开拓精神的陈玉兰果断提出:减少档位生产和出口,提升品种,加快产业扩张。由此,劳动手套、教学假发、玩具假发、男女假发等一系列新产品一举打入国际市场,企业经济效益猛增。

全体员工看到了陈玉兰的创新精神和领导能力,一致推选陈玉兰为厂长。就在企业走出困境起步的时候,1981年初,由于出口配额的限制,企业主导产品劳动手套一度停产,企业再次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她带领三个员工去日本学习,对加工项目做了详细的咨询和论证。继1982成功开展即墨首个加工项目后,1984又成功与兵库贸易有限公司签订了即墨首个针织内衣补偿贸易项目,使企业迈出了跨行业经营的关键一步,甚至使企业从年销售产值几十万元发展到上千万元,成为即墨市利税大户。

65438-0987年,国家实行“拨改贷”政策,对纺织出口产品重点项目实行招标制。在陈玉兰的努力下,公司中标针织项目,争取到370万元资金,并利用日本政府“黑字归还”贷款300多万美元,技改项目顺利实施。

创新让企业站在前沿。

“发展再发展,基业长青”成为陈玉兰奋斗的最高目标。从1984到2005年,陈玉兰带领企业实现了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的平稳快速增长。2003年位居中国针织行业综合竞争力第一位、中国针织服装出口第一位、中国针织行业经济效益第一位,并跻身山东省工业企业(集团)百强、中国进出口最大企业200强、中国服装行业百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陈玉兰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下,瞬发集团与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5家合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7000多万美元,形成了纺纱、织造、染整、印花、服装加工、包装辅料一条龙的针织服装产业链,年产量654.38+0.5亿件,出口世界20多个国家。2000年开工建设的速溶针织生产基地,总投资6543.8+0亿元,9个中外合资项目投产。2005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促进了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建立了全国针织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均每年开发新技术数百项,新产品数千种。集团超过27%的销售收入和30%的利润来自技术创新。“瞬发”牌甲壳素纤维健康针织内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专利。高弹针织服装面料的定型技术和服装染色技术已成为瞬发集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技术优势。

诚信、务实、管理和做市

多年来,陈玉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具有立竿见影特色的管理文化,创造了适合自身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即对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工作质量、工程质量、成本核算、现场管理、市场营销进行量化、分解、控制和考核,最终实现质量目标,形成了立竿见影发展的独特管理模式和体系。最立竿见影的就是他们总结实施的“1235质量保证法”,即“一评两比三不五确认”,通过群众性劳动竞赛开展,受到国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

陈玉兰秉承“市场一起开,有钱大家赚”的经营理念,将贸易中建立的友谊融入生产经营中。在巩固日本、美国市场的基础上,及时开拓了俄罗斯、中东、欧洲、南美等市场,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与沃尔玛、家乐福、GAP等多家大公司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

她是一个关心群众的人。

在陈玉兰的带领下,速食集团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获得了国家、省、市的多项荣誉称号。但是,她和广大工人群众相处的作风并没有改变。员工病重住院,她派人去接他治疗。她带头捐钱给需要帮助的员工。退休工人过生日,她就派人送生日蛋糕,或者亲自去看望。只要她不出差,员工总能在车间团队里看到她的身影。

她经常带头参加对社会有益的活动。自2002年以来,陈玉兰的企业已向当地残疾人、农村大病医疗、学校和灾区捐款300多万元,员工向灾区捐赠血液654.38+0.2万毫升,衣物654.38+0万多件。被当地政府授予“关心和捐资助残特别贡献单位”、“助残先进单位”、“无偿献血先进单位”、“捐资助学先进单位”、“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陈玉兰龙头企业在即墨、沂水、泰安等地区设立了70余家雄发块加工分公司,通过发展合作配套企业、异地加工等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每年投入农村的加工费超过654.38+0.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