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学院2011学校简介

攀枝花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钢铁工业基地、世界“钒钛之都”四川省攀枝花市。是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的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攀枝花学院,1983创建于专科层次,1994与攀枝花教育学院合并。65438-0998四川省攀枝花卫生学校并入攀枝花学院。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转制为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攀枝花学院”。2004年3月,攀枝花高级技工学校整体划归攀枝花学院。200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同意增加攀枝花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6年4月,攀枝花市政府批准攀枝花中西医结合医院为攀枝花学院直属附属医院。学校实行“(四川)省(攀枝花)市* * *楼* *管,以市为主体”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方毅、、杨汝岱、费孝通,教育部领导、,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张中伟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对学校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方毅、费孝通先后书写校名;杨汝岱、杨海波分别为学校题词:“把握办学方向,服务西部大开发”,“坚持改革,求实创新,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把熊猫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大学”;李殷切期望学校“办出特色大学,培养创业人才”。学校占地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49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5.79亿元,藏书1.702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00多亿元。本科专业35个,专科专业38个,专业设置涵盖理、工、文、法、经、管、医。在校学生总数1.44万人,其中本科生1.0872人,专科生2732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以行业为导向、多学科交叉、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拥有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发展趋势好的教师队伍,能够满足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现有教职工1009人,专任教师76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29人。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正确处理教学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把人才培养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资源综合开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校级专业建设项目13个,省级专业建设项目5个,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实训基地和科技开发平台。形成了以1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2个校级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通过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中全面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中心、多媒体教学中心、语言教学中心、CAI课件制作中心和70个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双向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互联网,覆盖了校园内的学习、办公和生活场所,完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管理、行政办公的自动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迅速。学校有省级教改项目29项,获得省、校教学成果奖100多项。自2001以来,学校共完成各级科研项目332项,其中省部级44项,地厅级139项,横向42项,校级109项。专利申请42件,专利授权16件;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200余篇,SCI、EI、ISTP收录141篇,NPC转载14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0余部。获得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奖98项,其中省级5项,市级93项。以钒钛材料研究为代表的“学、产、研”结合,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熔盐电解二氧化钛制备海绵钛”的研究达到国内水平。“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新流程技术”研究处于国际水平。“高钛高炉渣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项目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其成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填土边坡加筋(竹筋)处理技术”研究达到国内水平。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卡博特学院、佩鲁贾大学、卧龙岗大学、汉姆斯塔大学、斯旺西大学、东新墨西哥大学、劳伦斯理工大学、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内,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川北医学院、华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和研究生教育。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良好的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文明单位”、“优秀文明校园”、“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和科研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百强部门绿化单位”、“先进园林学校”、“先进卫生单位”、“人才开发先进单位”、“普法治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办学的影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四川日报、四川教育导报、sctv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学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