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上说诸葛亮要带一百禁卫到朝廷。这是诸葛亮专制的证据吗?
《晋书·桓温传》:由于每次都战败,名誉扫地,所以参军,进入废帝计划。文废帝立。根据诸葛亮的故事,一百个人进了庙,给了五千万元,两万匹帛和十万匹布。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由于翻船失败,名声和实力都削弱了,于是参军的郗超向桓温献上了废帝的计划,桓温废了晋武帝司马懿的皇位,立了晋国简文帝司马懿为帝。然后东晋朝廷给桓温下了一道圣旨。上谕的内容是:请桓温按照蜀汉宰相诸葛亮的故事,给100名士兵上殿的待遇,同时给他们5000万元,2万匹帛和10万匹布。
桓温是个什么样的人?个人觉得桓温是一个和曹操很像的人。桓温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名唤桓氏。自东汉开始,他的家族开始崛起。高平陵政变中,劝曹爽在洛阳与司马懿作战的老农桓范就是桓温的祖先。不幸的是,他被错杀了。到了东晋,桓家的地位开始上升。
桓温15岁时,父亲桓伊被杀。桓温从小就敢为父报仇,杀了他。后来娶了公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官职,开始在东晋工作。桓温以担任徐州、荆州刺史,统率六国军队,平定蜀韩成政权而闻名于世。
经过三次北伐,桓温逐渐控制了东晋的军权。除了第一次北伐收复洛阳,其他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到了晚年,桓温开始独揽大权,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政治大事:废帝。
桓温废东晋皇帝司马懿为东海王,立惠济王司马懿为帝。司马昱是晋人,又名晋元帝。就在这个时候,刚刚即位的皇帝司马昱给桓温下了一道上谕,上谕的内容上面已经提到了。
金元皇帝司马懿给桓温下诏的目的是什么?
很明显,我想让桓温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忠臣,因为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形象就是忠臣,桓温做了废帝的事情,而诸葛亮没有。历史上有很多废除皇帝的权臣,比如霍光,霍光在后世被骂得很惨。霍光虽然没有篡位,但在儒家统治的中国封建政权中,这是一种谋反,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但是诸葛亮不一样。虽然诸葛亮在蜀汉拥有很大的权力,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蜀汉政权和皇帝,而不是为了自己。从地位上来说,诸葛亮是的宰相兼益州牧,是所有蜀汉官员的老大,但诸葛亮并不掌大权。就财富而言,诸葛亮生前向刘禅申报的全部财产是:桑树800棵,荒地15公顷,相当于普通中农的水平。
论权力,诸葛亮当时的权力是废帝,但他没有,既没有废帝,也没有继承权力,而是把权力还给朝廷。与桓温不同,他把权力继承给了自己的家庭和儿子。后来桓温之子桓玄取代东晋建立了桓楚政权。这不跟曹操差不多吗?
曹操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后为篡位铺平了道路。曹操生前加九锡,封为王维。所谓九锡,指的是九项,代表最高的礼仪待遇,是皇帝给予诸侯的最高礼遇。九锡是:车马、衣服、乐贤、诸胡、纳比、武士、斧、弓、箭。
晚年,桓温一直力劝东晋朝廷给他加九锡。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晋代皇帝司马懿在位期间,也非常担心桓温再次被废。所以当初给桓温的圣旨就是劝桓温向诸葛亮学习,做一个忠臣。如果诸葛亮有非分之想,是不可能劝桓温做篡位的大臣的。
当时,李严曾经说服诸葛亮加九锡,成为国王。诸葛亮说:只要北伐成功,加十锡都可以,何况九锡。有人用这个来解释诸葛亮北伐成功后会篡位夺权,但你不能证明诸葛亮没有发生就有这样的想法。诸葛亮这样说只是为了反驳李严的说法。诸葛亮的一生证明了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忠臣。
当然,如果《晋书》是正确的,那么诸葛亮在蜀汉的宫廷里带着100名卫兵应该是真的。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发动平定华南的战争之前,刘禅皇帝赐给诸葛亮一些物品和权力,分别是:金钹一个、曲盖一个、前后羽一个、背一个。
铙钹赋予了诸葛亮出征时的生杀大权。诸葛亮平时打仗,战时打仗,一定有杀敌将领的生杀大权。这是古代君主赋予出征将领的一种权力。刘禅给的虎贲卫士,相当于国家为了保护诸葛亮的安全,跟随诸葛亮出征或入朝而提供的私人卫队,所以诸葛亮上朝时当然会带上,但刘禅只给了诸葛亮60只老虎。
不管是60人还是100人,这都是蜀汉朝廷分配给诸葛亮的卫队。诸葛亮入朝无可厚非,但是这些侍卫不能带着刀剑入朝,只能在正殿下等候。诸葛亮的排场看起来很庞大,但这并不是诸葛亮擅长权力的证明,而是一种礼仪。
东晋以诸葛亮为例劝桓温,即把诸葛亮作为正面教材。刘禅能容忍诸葛亮带百名侍卫入朝,是刘禅给诸葛亮的一种待遇,是朝廷可以接受的。所以东晋以诸葛亮为正面教材,东晋可以容忍桓温带百卫士入朝,但绝对不能容忍桓温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的专利,为后人篡位铺路。
但桓温不是诸葛亮,他做的事远不如诸葛亮。诸葛亮是古往今来公认的忠臣,是很多封建王朝公认的道德楷模,是桓温比不了的,所以晋书上记载诸葛亮带百卫士上朝,不仅是诸葛亮专制的证据,反而是诸葛亮是忠臣的证明,否则不会作为正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