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联科学技术奖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院领导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三届新华联科学技术奖优秀成果奖获得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学技术奖-杰出成就奖
杨景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大陆边缘板块体系、地幔岩石、外围造山带隆升、青藏高原和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取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在中国西部柴北缘建立和界定了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了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次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的发现,改变了对青藏高原地壳格架的认识,提出了对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金刚石生产类型,命名为蛇绿岩金刚石。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贺亮合力基金科技进步奖等。2011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员,美国矿物学会会员。
杨景穗在俄罗斯极地的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的学术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的解剖研究,以及与程先生多次合作对我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将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中国几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大范围的钠交代作用,提出钠交代作用是矽卡岩型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夕卡岩。开始形成两种新的交代建造类型:锰质矽卡岩和碱性矽卡岩;在国内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水枪晶石、菱镁矿、锰叶蜡石等十余种稀有交代矿物。主编出版了铁、铜、铅锌等8个单一矿产资源图。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发现、勘探和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大型锐钛矿矿床。相关成果获地矿部、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5项,优秀图书奖2项。荣获“全国地质矿产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勘查现场。
杨振宇参观了俄罗斯诺里尔斯克的西伯利亚二叠纪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和古地磁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前973)。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东亚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和印度支那)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接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印支地块在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的滑动。根据寒武-奥陶系界线和一些奥陶系磁性地层的研究,探讨了华北地块和华南地块的成因及其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通过对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的研究,分析了古磁场反演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埃尔福德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院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该院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担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执行委员会和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IGCP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地球杂志》主编等。揭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系统地提出了晚侏罗世板块汇聚的观点,重新解释了“燕山运动”的概念;将构造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紧密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探计划,启动中国地下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荣誉和地位。* * *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得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
董树文在祁连山的荒野上。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
王: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系统地确定了中国矿床成矿系列,并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建立了“中国成矿系统”。发表《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篇,发表第一作者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青年地质科技奖。
王参观云南会泽铅锌矿。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微相与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的大规模置换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台阶建立、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1。
姚建新游览西昆仑山。
张勤开发出新的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的研发、标准物质的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的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开发了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和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型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已被国内多个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形成与演化、土地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演变、地下水污染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步,得到同领域专家认可,分别获得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河北省科技二等奖1。
张在雅安震区的实地考察。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岩溶过程的对比研究,提出岩溶过程是短时间尺度内参与碳循环的特殊地质过程。证明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以显著改善地表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了科学基础。实践证明,喀斯特地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喀斯特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次获得国土资源科技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就奖。
西班牙南部喀斯特调查宪章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和勘查评价工作。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了东天山马葭、西藏、蔡霞山的找矿突破。制定了矿产预测评价的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的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的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技术人员和学生的标准软件工具。多次获得国家和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和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参观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已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内外动力耦合的灾害机理探索,推动了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的理论研究。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1二等奖2项,黄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的田野调查
杨永亮:研究员,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恶英、多溴联苯醚、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地球化学和东亚季风区致宇宙线核素7Be、10Be的地球化学示踪方法。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和东亚季风区近地层大气气溶胶中7Be年平均浓度的纬度分布呈正态分布,在中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最大值。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
郝: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管理工作,《地质学报》中英文版获得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来有影响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立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推动了国内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我国地学期刊的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强出版社、新中国成立60年有影响力期刊作家、第二批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参观了阿沙图的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