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差热分析仪DTA又有什么区别?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差示扫描量热法。我觉得DSC(差示扫描量热法)比较好,可以测量物质的熔点,比热容,玻璃化转变温度,纯度,结晶度。测量结果是温度差示扫描量热仪。测量结果为热流,定量差示扫描量热法(DTA)在程序控温条件下。一种热分析方法,用于测量样品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差。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是一种在程序控温条件下,测量输入样品的功率差与参比之间温度关系的热分析方法。这两种方法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DTA只能测试相变温度等温度特征点,DSC不仅可以测量相变温度点,而且可以测量相变过程中的热变化。DTA曲线上的放热峰和吸热峰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DSC曲线上的放热峰和吸热峰分别代表释放的热量和吸收的热量。DTA与DSC的区别分析DTA:差热分析DSC:差示扫描量热法。两者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比较温度变化引起的待测物质和对照物质热性质的差异。同一种材料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形状曲线和反应材料的相同信息,但两者在实验中记录的信息是不同的。DTA记录的是以相同的速率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相变引起的热熔变化所引起的被测物质与对照物质之间的温差变化。通常以温度(时间)为横坐标。以温差为纵坐标的曲线。在DSC实验中,参比物质和待测物质也需要以相同的速率升温和降温,但记录的信息是两个样品温度保持不变时两个样品的热量之差。所以得到的曲线是以温度(时间)为横坐标,以热差为纵坐标的曲线。相比之下,由于在DSC实验过程中,参比物质和待测物质始终保持温度相等,因此,两者之间不存在热量传递,在定量计算时准确度相对较高。然而,只有使用合适的参照物,DTA才能转化为热量。此外,DSC适用于低温测量(700℃以下),而DTA适用于高温测量(700℃以上)。差热分析(DTA)的基本原理是在程序升温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质之间温差的技术。差热分析曲线描述了样品和参考物质之间的温度差(δT ),作为温度或时间的函数。在DAT试验中,样品的温度变化是由相变或反应的吸热或放热作用引起的,如相变、熔化、晶体结构转变、沸腾、升华、蒸发、脱氢、断裂或分解、氧化或还原。结晶、氧化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放热效应。差热分析原理。将样品和参比分别放入坩埚中,放入炉中以一定的速率程序升温,以指示各自的温度。让我们假设样品和参比样品(包括容器、热电偶等)的热容量Cs和Cr。)不随温度变化。在0-a范围内,δ T基本相同,形成DTA曲线的基线。随着温度的变化,当样品中发生热效应(如相变)时,样品与对照品的温差变大,在DTA曲线中表现为一个峰值。显然,温差越大,峰越大,样品变化的次数越多,峰的数量也越大,所以可以用各种吸热和放热峰的数量、形状和位置以及对应的温度来定性鉴别所研究的物质,峰面积与热量的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