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工作的情感

我是翻译专业的,之前在学校学了几年翻译的知识,既有理论知识,也有翻译实践,对各种题材的翻译也略知一二。记忆犹新的是电影和旅游文本的翻译,可能是因为这个领域更贴近生活。就我这些年看的一些翻译方面的教材来说,我了解到了各种译者的翻译观点。我个人同意翻译要根据主题来划分。当我步入工作岗位时,我意识到给翻译工作下定义可能没那么简单。就像我们公司设立了华为翻译组、专利翻译组、我的金融翻译组等几个部门。这些群体的建立可能更能反映市场需求。

在我加入这家公司和这个团体之前,我是一名财经翻译。我以为学起来不会很难。但是到了这个行业,我发现做翻译工作不仅仅是翻译文字,因为它的性质,需要做很多更细致的处理。同样,这不是展示一个人的能力,而是需要每个人与黎齐一起努力。每个人都是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财经翻译来说,重要的可能不是艺术化地对待,而是强调准确无误。语法、词汇、句子等基本内容不能有问题,使用性质也要考虑进去,做到高效率、高质量。

就如何做好翻译而言,首先,为了保证准确性和效率,我们需要工具。对于不熟悉的单词,我们首先需要在网上查找相关解释,可以使用百度或者维基百科来确保在翻译之前能够理解它们的意思。如果你不理解单词的意思,就很容易曲解。其次,对于中国的特色词汇,如三农、侧供给改革、标杆扶贫等,这类词汇一般可以从比较权威的相关报道中查询到。这不仅在于平时的积累,更在于学会使用手中的工具。翻译是一门杂七杂八的学科,需要我们掌握的东西太多,而人的精力有限,可能对一些术语并不熟悉。而且因为语言会与时俱进,所以我们难免会遇到从未见过的词汇,所以我们要利用好手中的工具。而且在平时的汉译英实践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其他的情况。比如其他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某个行业的深耕,其实这里的“深耕”显然不是指“种植”。翻译时,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这里的具体意思,然后选择合适的对应英语单词。对于这些从英语中找不到的词的翻译,一般通过意译来翻译比较合适。对于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的,还要注意搭配是否恰当。比如“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我们这里不能翻译“营造”或者其他有词义的对应英语单词,因为从翻译本土化的角度来说,英语中没有“营造环境”这个词,这里翻译成“创造”更合适。当然,关于翻译还有很多其他的点,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以上只是关于日常翻译中翻译的处理。对于翻译工作来说,这只是基础。后面还要注意符号、格式、排版等细节。在实践中,同时要注意与客户的沟通,关注客户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翻译。对于任何岗位的翻译人员来说,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还要注重平时工作和业务能力的提升。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在充分理解漫长的翻译之路后,愿意上下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