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大学生恋爱变化之路

虽然2004年还没有过半,但是对于中国的大学生来说,春夏之交的恋爱话题还是让他们感到莫名的兴奋。

3月春,教育部直属的山东大学在全国高校开风气之先,出台了《学生结婚和申请生育暂行规定》,首次以校规形式发布了“符合法定婚龄的男女学生,可以按照国家婚姻登记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规定。两个月后,五一假期,天津师范大学女大学生王洋举行公开婚礼,全国30多家媒体见证。

无论是允许大学生结婚的管理规定的出台,还是类似炒作的“五一结婚典礼”,都有着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大学恋爱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写这篇《中国大学生50年爱情变迁之路》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为大学生设置的爱情围墙,在岁月的时间里不知不觉地坍塌了,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爱与激情的时代

有人说,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是最有激情、最有理想的年轻人,但他们也是缺少爱情滋养的两代人。

黄耀明,1951考入大连海事学院,1955毕业。50多年后,他对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大学校园没有任何浪漫的爱情记忆。按照当时的规定,各高校都禁止大学生谈恋爱,甚至把“禁止学生谈恋爱,违者退学”的校规写进了学生守则。

“我们班没有一个学生谈恋爱,在学校也没听说过这种事。”黄老说,那时候就算躺在宿舍,他们六个血气方刚的男生也不会把女生当饭后谈资。“我不想过这种‘嘴瘾’,因为大家都觉得我们不应该谈论与爱情有关的话题。就算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不谈关于爱情的场景。”

虽然幽雅安静的大学校园在如此严肃的氛围下无法孕育出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但还是有相投的地下鸳鸯。华中科技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张永川就有过这样一次“幸运”的经历。

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50年代的大学校园里经历了爱情,却只能利用学校集体舞的机会和心爱的女孩在一起。他接触的频率和密切程度与普通学生无异,不敢越界,否则会被学校开除。在他看来,当时的爱情是鼓舞人心的。他告诉记者:“因为心里有爱,所以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无穷的精力。”65438至0957,张永川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一拿到毕业证就和大学同学曲领了结婚证,这曾经是同学间的佳话。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严禁谈恋爱,但当时的学校里仍有少数“地下鸳鸯”,他们的活动高度保密,不引人注目。他们中的许多人毕业后就结婚了。这种被称为“校友情侣”或“同学情侣”的现象在当时并不少见。

对于那个年代的校园爱情,很多受访者的* *认识是,爱情是和自己对祖国建设的渴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男生不仅追求女生的美,更看重其“又红又专”(即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思想情操、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有一首60年代流行的情歌,是这样唱的:“河水欢快地流走了,我在心里思念着心爱的姑娘...你美丽的眼睛放射出光芒,激励着我勇敢的奔赴战场!”“战场”指的是边疆和荒野。当时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去基层!去边疆!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很多当代大学生无法理解的: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会有这样的激情和理想?为什么他们只有一个理想,就是去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进行建设?为什么他们可以为了这个理想放弃自己的爱情?

*10年期间,中国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一种绝对的革命理性主义。《伤痕文学》对此评论道:知识青年的爱情要么等待喷发,要么像萧条中的死火山。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浪漫爱情开始复苏的时代。

如果说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学生追求的爱情只能被看作是报效祖国的一种依附,那么80年代以后,这种所谓的道德约束被破坏了,大学生开始关注和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他们的爱情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对中国人爱情观的贡献首先体现在高校。1978之后的10年间,中国大学生原有的爱情观被来自西方的爱情观所改变。经过10年的文化*,许多观念和制度的坚冰解冻,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里激烈交锋。80年代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他们中的积极分子:他们诠释理想,创造激情,其中大胆追求爱情。有人说,80后的中国大学生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他们最有条件去追求爱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的特点是学生人数少,供学生选择的用人单位除了国家之外,到处都是。在不担心未来的情况下,提倡“爱情至上”的人频繁出现在80年代的大学生中。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在以琼瑶为代表的港台文学作品的影响下,大学生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轰轰烈烈的苦恋例子开始出现。

孙茂林,1988,毕业于上海出版印刷学院。即使没有本科学历,孙茂林还是被顺利分配到了上海一家大型文艺出版社。孙坦言自己在学校谈过两次恋爱。即使是现在,孙茂林的爱情依然充满浪漫。“我会试着写一封情书,在开头谈我的理想,但我会在文章里悄悄地表达我的爱。虽然我说不出特别恶心的话,但我对她的赞美经常是用语言表达的。”孙茂林告诉记者,当时的学校还明令禁止谈恋爱,所以情书只能偷偷放在书里,以借书的名义交给对方。“像真正的恋人一样,我们会在人少的小树林里走走坐坐。开心的时候,我们会轻轻的读徐志摩的诗,享受简单甜蜜的爱情。”

也是在那个时期,分配成了校园恋爱的障碍。孙茂林告诉记者:“当时学校明显是反对恋爱的,不能容忍学生谈恋爱的行为。但因为这些学生没有过激行为,所以不能公开开除。这时候分配就成了一种自然有效的分离学生的方式。很多恋爱中的朋友因为国家的定向分配而辛苦了,这是人生一大遗憾。”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

网速下的体验时代。

学者李银河说:“中国人爱情的第二个分水岭出现在90年代末20世纪初。”其实这句话作为中国大学生爱情的写照会更贴切。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学生的爱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其中网络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有人认为当今社会互联网大潮创造的最壮观的结果不应该是一夜情的发生和泛滥,而是帮助大学生快速实现和享受爱情。有人评论说,网络充满了肉体的气息。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耳朵耳朵自然就“解放”了!

“我觉得网络真正进入大学生生活的时间是1998,然后,它的力量逐年增强。”200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系的罗还记得两年前上网的事:“网吧刚起步是1998,上网很贵。一开始8元每小时只有3台,都是金桥的连锁店,大概40台电脑大小。因为贵,上网的人少。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不是消费的常客。”

渐渐的,上网费用降低了,从8元到5元4元,然后三小时10元的卡增多了。“价格便宜后,网吧多了,规模也逐渐增大。大学生逐渐成为游客的主要来源。”

也是在这个时候,以网恋为主题的标志性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在校园传播。这部后来被拍成电影的浪漫网恋小说,以网络的神奇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方式。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成绩为1999的王小姐至今还记得当时这部小说的火爆情况:“这本书讲的是两个从未通过网络相识的大学生,然后演绎了一个很悲伤的爱情故事。”就是这个网恋故事,感动了当时所有的大学生。1999的时候,坐在网吧里的95%都是大学生。他们开始通过QQ与网络背后的男女交谈,梦想着有一天能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亲身体验到男主角的神奇爱情。

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大学生第一次重新认识了网络的作用:原来网络不仅可以看新闻、查资料,还可以聊天、交友,甚至谈恋爱。QQ开始取代过去的情书,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把情话传到对方的电脑屏幕上。一位受这部小说影响开始网恋的女大学生告诉记者:“书里的主角都是大学生,我也是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我觉得我应该谈恋爱。”

对于90年代末习惯用QQ谈恋爱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开始改变他们对性的看法。他们认为,性生活和性体验不再是夫妻的专利,性也可以发生在爱情中。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62%的学生同意只要恋爱就可以发生婚前性行为。85%的学生认为已经发生性关系的男女不必结婚。约60%的受访学生对同性恋持宽容态度,他们认为同性恋应该被允许。超过62%的人认为珍惜贞操是对人性的压制。持续了差不多30年的中国大学生无性恋时代结束了。曾经严格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保守的性观念被他们抛弃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恋人之间寻求能让他们快乐的性行为。性知识和科学成为大学生渴望了解的知识。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性描写被写进大学课本、大学生结婚等新闻了。

在中国大学生恋爱的变迁中,更值得关注的是教育行政部门乃至高校更多旁观者的态度。除了无奈,经过各种反思和批判,他们终于表现出了比过去更多的元,更多的客观包容。五一期间,第一次真正的校园婚姻全面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