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登月有哪些任务?
六大工程目标
(1)突破用运载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
突破了直接进入月球轨道的轨道设计技术和运载火箭低温三级滑时可调技术,利用CZ-3C运载火箭将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降低了二期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风险。
(2)开展X通道深空测控技术实验,初步验证深空测控系统。
X波段转发器安装在嫦娥二号卫星上,与我国X波段地面测控设备配合,验证X波段测控系统,为嫦娥三号任务积累工程经验。
(3)验证100km月球轨道捕获技术。
选择与嫦娥三号任务相似的奔月和奔月轨道,通过实际飞行掌握直接奔月和100km近月捕获技术,探索嫦娥三号任务的技术途径;CE-2卫星长期运行在100km轨道,对100km轨道空间环境进行探测,近几个月积累了更多的空间环境数据,提高了探月热红外分析模型的精度。
(4)验证100km×15km轨道机动和快速定轨技术。
开展100km×15km轨道机动试验,验证着陆前隐形弧段CE-3任务星地协同方案;在100km×15km的在轨飞行过程中,验证了100km×15km轨道的快速定轨能力。这些定轨数据对进一步研究月球重力场分布,提高重力场模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5)试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遥测信道编码、高速数据传输、相机着陆等技术。
配置着陆相机,检查其对月球的成像能力;测试纠错能力强的LDPC信道编解码技术,提高卫星遥测链路性能,为探月工程和其他深空探测工程提供技术储备;卫星数据传输码率提高到6Mbit/s,测试12 Mbit/s,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
(6)对嫦娥三号任务预选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测试。
在100km×15km的轨道上,CCD立体相机在15km的近月点对嫦娥三号任务预选着陆区进行成像测试,分辨率优于1.5m;在100km的圆轨道上,预选着陆区的分辨率优于100 m,利用预选着陆区的月面影像绘制三维地形图,有利于定量评估预选着陆区的特征,提高嫦娥三号任务的着陆安全性。
三、四个科学目标
(1)获取分辨率优于10m的月球表面三维图像。
利用CCD立体相机获取高分辨率的月面三维图像,结合激光高度计获取的月面地形高程数据,可以获得高精度的月面地形数据,为后续优化着陆区提供依据,为划分月面精细结构、断裂和环状结构提供原始数据。
(2)探测月球的成分。
利用改进后的γ谱仪和X射线谱仪,可以探测月球表面硅、镁、铝、钙、钛、钾、钍、铀等9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获得空间分辨率和探测精度更高的元素分布图。
(3)探测月壤特性。
利用微波探测技术,测量了月球表面微波辐射的特征,获得了3.0GHz、7.8GHz、19.35GHz和37GHz微波辐射的亮度和温度数据,估算了月壤厚度。
(4)探测地球、月球和近月的空间环境。
嫦娥二号卫星在轨运行是太阳活动的高峰期,是探测和研究太阳高能粒子事件、CME、太阳风及其对月球环境影响的最佳探测时期。利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可以获得行星际太阳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离子的通量、成分和能谱及其时空变化特征,从而研究太阳活动与地月和近月空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地月空间环境数据,可以为后续探月工程提供环境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