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镇经济状况

该镇以发达的制陶业闻名,明清时期被誉为“大缸之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社会经济总收入90万元,1978149万元,2002年2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2.6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亿元。1949年粮食总产量为591万斤,1978年粮食亩产为61.7斤,粮食总产量为1551.6万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镇政府加大农业投入,村里成立了农机大院、农业服务站和农田水利专业组,购置了链轨车、50台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农机具,实行统一耕播、统一供种、统一灌溉、统一运输、统一脱粒,实现了农业服务社会化。

1996以来,该镇发展特色农业,建成蔬菜大棚46个,大型花卉养殖场8个,综合养殖场58个,饲养鹿、猪、羊、鸡、肉狗、奶牛等十几个品种,年产值760万元。截至2002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5200万元,其中种植业465438+30万元,林业90万元,畜牧业980万元。自宋元以来就有制陶业,明清以来逐渐发展成为淄川制陶业的中心,形成了传统产品——“圩头河大瓮”。建国初期,围头河地区有20座窑,其中缸窑、碗窑、盆窑44座,年产日用陶瓷65438+50万件,产值49万元。建国初期,木业社、龙口毡帽、春砂锅、红炉、砖窑、石灰窑等手工业相继建成,年收入达90万元。

从1958开始,发展了公社和大队工业,建立了粘土矿、农具厂、砖瓦厂、陶瓷厂、耐火材料厂和汽缸厂等小型企业。1962,员工2000人,固定资产总值654.38+0.8万元。1970年有中型缸瓦厂、机械加工厂、陶瓷厂、拖拉机站、运输队等企业职工3000人。1978建有化工厂、建材厂、纸箱厂等企业。当年,社区办企业总产值337.78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02万元。1985,镇村等多种形式办企业。当年,乡镇企业总产值493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5200万元。从1987开始,全镇以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建材主导产业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988年,建成1.8万千瓦的龙泉电厂,基本摆脱了劳动密集型、手工密集型、作坊式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以建材工业为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内涵转向外延。当年工业产值6272万元,利税400万元,人均收入900元。

10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资188亿元,企业投资5.5亿元,兴办合资企业17家,进入国家级企业集团1家,省级企业集团2家,大型二类乡镇企业3家,中型一类企业4家,中型二类企业10家,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有6项,其中23项获国家专利,其中部优2项,省优4项,市优8项。1996年被省科委评为高新技术示范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振兴工业”先进单位。

2000年以来,我们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行企业重组创新,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磁性材料、晶体材料、金刚石材料、高性能电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建成淄博新材料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5.9亿元。淄博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三。

2002年,全镇共有工业企业164家,其中建材企业30家,年产量7000万平方米。工业企业年产值2654.38+0.73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上缴国家税收2965.438+0.654.38+0万元。新中国成立前,龙泉依靠陶器、毡帽、砂锅等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使龙口、围头河形成了一个大市场。建国初期,群众入股,在龙口地区成立了联村供销社和信用社。从65438年到0953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私营工商业被纳入合作轨道。从65438年到0978年,个体私营企业、餐饮业和服务业日益繁荣。1987年,国有网点12个,集体网点36个,个体网点118个。此外,农村还有120个小商贩。从1990开始,先后建设了5个农贸市场,在镇政府驻地沿湖南路建设了一条商业街,开设了330个各类大门,形成了龙泉商贸集散地。截至2002年底,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8200户,私营企业160家。全镇有大型超市2家,中小型酒店4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000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6.2亿元,实现总收入3.2亿元,利税3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