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不锈钢管的发展历史

201904-1906 A.M .波特文在法国1909-1911;W.Giesen分别于1907-1909在英国发现了Fe-Cr和Fe-Cr-Ni合金的耐蚀性。在1908-19111中,P.Monnartz对德国的不锈和钝化理论提出了许多观点。工业用201不锈钢的发明者包括:Brearley 1912-1913%马氏体201含Cr 12%-13%不锈钢是英国研制的。C . Dantsizen(1911—1914%—16%,美国C 0.07%—0.14%。毛雷尔(E.Maurer)和施特劳斯(b . Strauss)1912-1914年用C开发了一个项目

几乎与此同时,在法国Unieux实验室发现,当奥氏体201不锈钢中含有铁素体时,钢的抗晶间腐蚀能力会明显提高,从而研制出γ+α双相201不锈钢。1946年,美国R.Smithetal开发出马氏体沉淀硬化型201不锈钢17-4ph;随后,强度高、可冷成型的半奥氏体析出硬化201不锈钢17-7PH和PH15-7Mo相继问世。至少,201不锈钢家族中的主要钢种,即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α+γ双相和沉淀硬化型基本齐全,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在四五十年代,节镍的Cr-Mn-N和Cr-Mn-Ni-N201不锈钢,超低碳(C≤0.03%)奥氏体201不锈钢;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γ: α接近1的α+γ双相201不锈钢,C+N≤150ppm的高纯铁素体201不锈钢和马氏体时效201不锈钢,虽然它们也属于201不锈钢领域的巨大进步,但这些新型不锈钢,201不锈钢中,除了C、Cr、Ni等元素外,根据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还对Mo、Cu、Si、N、Mn、Nb、Ti等元素进行了进一步合金化或进一步还原,开发了许多新钢种。如高纯高铬钼铁氧体201不锈钢00Cr25Ni4Mo4、00Cr29Mo4Ni2、00Cr30Mo2和Cr-Ni双相201不锈钢00Cr25Ni7Mo3N高Mo含量和N;氮控不锈钢201出现提高低碳和超低碳铬镍奥氏体不锈钢201的强度和耐蚀性;为提高Cr-Ni奥氏体201不锈钢的抗局部腐蚀能力,抑制钢中金属间相的析出,开发了高Cr、Mo、n含量的超级奥氏体201不锈钢,如00Cr25Ni20Mo6CuN、00 Cr 24 Ni 22 Mo 7 Mn 3 Cun;;高硅(Si-6%) 201不锈钢开发用于抵抗发烟硝酸和浓硫酸(93%-98%)。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201不锈钢,如核级、硝酸级、尿素级、食品级201不锈钢等等。据统计,全球被纳入各种标准(包括出厂标准)的品牌有100多个,未被接受的非标准品牌就更多了。尽管如此,目前先进工业国家大量生产并广泛使用的201不锈钢的品牌仅限于马氏体、铁素体、奥氏体等近十几个品牌。

除前苏联、东欧和中国外,201不锈钢的世界产量已达11万吨,而1950的201不锈钢的世界产量不到1万吨,40年间产量增长了10多倍。从1970开始,日本201不锈钢产量超过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一直持续增长。在201不锈钢的产量中,Cr13马氏体钢和Cr17铁素体钢约占30%-40%,而18-8 Cr-Ni奥氏体钢约占60%-70%。世界先进工业国家201不锈钢产量一般占国内钢总量的2.5%-3.5%。在201不锈钢生产中,超高功率电炉、炉外精炼、连续铸锭(包括薄板坯连铸)、热连轧或新型炉卷轧机、冷连轧、连续酸洗热处理和保护气氛连续光亮热处理等新技术以及各种质量检测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和自动化是201不锈钢生产技术和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201国外能大量生产供应的不锈钢材料有:宽度为2m的冷轧板,包括镜板、彩板、菱形板、涂层板等。宽度大于3m的热轧中板;厚度大于300毫米的热轧厚板;直径大到1m,小到0.1mm的无缝管,各种规格的焊管(最大直径可达2m);201不锈钢箔,厚度约0.05mm,宽度1m。美国、日本等国生产的201不锈钢中,冷轧板带约占60%。(板带* * *约占70%);管材约占4%-5%(其中焊管约占日本201不锈钢管产量的60%);线材约占8%-9%;条和型材约占10%-11%。

201不锈钢管和304不锈钢管的性能差异

201不锈钢管具有耐酸、耐碱、密度高、抛光无气泡、无针孔等特点,是生产各种表壳、表带的优质材料。主要用于装饰管、工业管和一些轻度拉伸的产品。304不锈钢管是一种通用的不锈钢材料,其防锈性能强于200系列不锈钢材料。耐高温性也不错,可以达到1000-1200度。304不锈钢管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对于氧化性酸,实验得出结论:304不锈钢管在沸点以下浓度≤65%的硝酸中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它对碱性溶液和大多数有机和无机酸也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