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迎龙笔下人物的生活
张迎龙是神木人。他的家乡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小时候,家乡贫穷落后,漫天黄沙成了他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巨大反差成为他最大的担忧。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迎龙向当地政府申请投资100万元承包了土尾河源头之一葛臭沟的198万亩荒沙,启动治沙工程。然而,在他的654.38+0多万元积蓄花光后,回到老家检查时,基地只开放了一片沙滩和二里人行道。家人亲戚有的劝他,有的叹息抱怨,都劝他打退堂鼓。而张迎龙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公司老板的挽留,辞去了年薪20万元的副总经理职务,带着筹集到的200多万元,只身一人走进造林基地,继续他的治沙事业。几年来,张迎龙已投入个人防沙资金350多万元。为此,他一贫如洗。
第二,成立协会,公开治沙
2003年,张迎龙亲自上阵,带领施工队奋战一个多月,完成了500亩三北工程造林任务。同时也让他认识到沙漠地区造林周期长、投资大、难度高、重复多的特点。单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次年,经县民政局批准,由他发起的神木生态保护与建设协会成立。生态协会的成立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成员日益壮大。到2007年底,团体会员数量增长到100多人,个人会员数量达到1000多人。成员涉及中国十几个省市,以及日本、加拿大、美国各界人士和当地农民。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三北四期、科技攻关等项目,共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通过建设“村村通”公路,间接扶持资金近900万元;加上社会捐赠和个人投资,* * *投入了2300多万元。生态林建设正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推进,累计达到16.2万亩。近年来,与邻村和国有林场签订合同,将承包的沙漠面积扩大到42.8万亩,占图尾河水源保护区的40.7%。37.8%的承包经营面积披上了绿衣,林草覆盖率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
第三,勤于勘探,科学治沙
为了武装自己,张迎龙自费到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考察,拜访了多位治沙专家、教授和专家,逐步形成了“依法、科学、全面、可持续治沙”的工作思路。在林种搭配上,确定以灌木和乡土树种为主,实行“灌草乔”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推广种植扁桃、扁桃、文冠果等木本油料植物。种植混交林优势互补。在栽培技术方面,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旱作栽培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确保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与西北大学、西北A&F大学、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等开展了《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与利用》等十余项科研,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已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一项正在申请国家专利。陕西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与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共同编制的《秃尾河源区丑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秃尾河源区保护与植被恢复项目规划》是协会工作的长远规划。
第四,服务农业,和谐治沙
张迎龙认为,只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基于这一理念,他主动为农业服务:一是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在项目区大力推进“一池三改”。目前,项目区4个村已建成沼气池222座,70%的农户使用了沼气池。二是以合同订单方式引进玉米、西瓜制种等项目,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和绿色水果。三是推广地膜玉米、地膜马铃薯等先进技术,提倡使用农家肥。目前,四个村的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粮食产量大幅提高,马铃薯最高亩产达到10000斤。第四,支持项目区村民育苗、采集树种,协会回收种子、苗木,让育苗农民每亩增收5000元以上。优先吸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参训人员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以上。
森林管护最难的问题是一些村民偷牧的问题。张迎龙的对策是雇佣当地村民甚至养羊人做护林员,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落实巡逻、抚育、防火等护林措施,封山禁牧,让乱砍滥伐、盗伐、偷牧越来越少。
去年以来,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决策,张迎龙与西北大学、西北A&F大学、日中沙漠绿化友好协会、新华公司等科研机构达成意向协议,实施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不久前,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也表示有兴趣参与该项目。在张迎龙的带领下,神木生态协会的治沙事业正在走向国际化。该项目的实施将促进神木县三北工程建设乃至陕北木本油料植物的大规模推广,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