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研究院成立的背景
创新的生产过程
持续提供适合中国移动业务和网络发展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研究院的核心目标。其中,通过积极申请技术研发成果专利,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权益;同时,尽可能将自身需求纳入相关国际标准,以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加速新技术、新业务的引入,也是该院工作的重要内容。
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一种基于用户请求实现通信服务级业务的方法”等十项专利的PCT国际申请,国内专利超过130项,成为中国移动急需的彩铃、可视电话等业务的技术基础,大大降低了业务发展的专利门槛,加速了中国移动新业务的推出。2005年,该院加快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提交专利申请90余件,占中国移动集团专利申请量的95%以上。
正是在不断的技术和业务创新中,研究院发现移动通信的专利已经渗透到很多微妙的领域。因此,中国移动认为,拥有的核心专利越多,在未来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就越能占据主动,这是运营商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筹码。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院诞生的每一项专利都会伴随着技术创新,而这些技术创新会极大地刷新中国移动当年或几年的经营业绩。这种以准确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R&D创新,盘活了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彻底形成了传统封闭的R&D模式。
正是在这个强调价值生产的研发体系中,诞生了可以管理各种数据服务的DSMP系统,10项国家专利正在申请中。基于CAMELPHASE2的移动智能网诞生了,开发出了市场上流行的“神州行”预付费业务、神州行短消息业务、移动虚拟集团电话业务、分时及小区计费、移动聊天业务、家庭号码等多种智能业务,同时促进了国家通信制造业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经被并入3GPP规范的多媒体消息服务诞生了。正式商用后的1年内,用户数达到1万,业务收入达到1.2万元。无法一一列举的创新项目,为中国移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深刻的社会效益,比如让手机成为影响力巨大的“第五媒体”。
为有效提高专利附加值,将反映中国移动需求的专利纳入国际标准体系,成为全球遵循的统一标准,成为近年来中国移动技术创新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样就不需要定制符合自己需求的网络设备等产品,大大降低了成本。
随着中国移动成为全球用户数量最多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这种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研究院果断抓住机遇,及时加强了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一方面尽可能将技术创新的成果提交给国际标准,另一方面在标准组织中争取越来越多的重要职位。
2005年,中国移动承担了4项国际标准化活动,共提交论文472篇,通过论文102篇。许多员工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如GSM协会董事会成员,并在国际标准化体系中牢固地确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体而言,中国移动研究院创新且有价值的R&D流程的建立依赖于三种方式。首先是建立专利保护范围,不能太窄,否则对手很容易绕过你的专利;其次,仔细研究现有专利的保护范围,尽量避开这些“雷区”,保证经济性;最后,要尽可能将专利纳入国际标准。“以这种方式投入巨额R&D成本后,我们可以保证获得价值链的最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