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是怎么发明的?
没过多久,莱斯和凯洛格从众多风格中挑选出了两种设计——锥盆设计和静电设计,这个决定让音箱的发展方向一分为二:传统设计和创新设计。动圈式喇叭动圈式喇叭是由簧片式喇叭演变而来的。环形磁铁中间有一个圆柱形线圈,线圈前端直接固定在纸盆或膜片上。但是,当磁场通过线圈中的音频电流改变时,线圈会来回移动并影响纸盆发出声音。动圈式喇叭在开始的时候,因为永磁体的强度难以匹配,所以采用了电磁设计,在磁体中缠绕另一个线圈来产生磁场。这种设计流行了20年。但是电磁喇叭有它的问题,比如DC脉冲通过电磁线圈容易产生60Hz和120Hz的交流声干扰;然而,电磁线圈的电流强度随着音频信号而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在1930的大萧条时期,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倒闭了,其他公司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很难推广由机器驱动的扬声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老式的维克多拉留声机仍然很受欢迎。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腾飞,各种新型音响配件成为热销品,锥盆扬声器再次受到严峻考验。这一时期,由于强力合金磁体的研制成功,动圈式扬声器全部由电磁改为永磁,一扫过去的缺点(除了钴、铝镍钴、铁氧体等天然磁体常用,天然磁体除磁通密度外特性优越,近年来钕磁体已用于高级扬声器)。为了配合LP的出现和Hi-Fi系统的进步,锥盆音箱在纸盆材料上寻求改革。常见的例子有:低音单体采用较重的材料,以轻而硬的振膜作为高音;或将不同尺寸的扬声器组装成同轴单体;也有高音喇叭在高音喇叭前面加喇叭成为压缩喇叭;甚至还有把高音喇叭藏在低音盆后面的设计。1965年,英国Harbeth发明了真空成型的塑料隔膜,这是材料上的一大进步。这种柔软但高阻尼的产品仍然可以在KEF和一些英国扬声器上看到。后来Harbeth还发明了聚丙烯塑料振膜,这是一种内部阻尼系数更高、重量更轻的新材料,至今仍被很多音箱使用。工程师在设计音箱时,有两个思考方向:低音音箱在音箱结构上寻求突破;高音扬声器在单个单元中得到改进。所以这个时候出现的一些新设计,几乎都是高音单体。比较成功的设计属于静电喇叭。前面提到的静电喇叭就是贝尔实验室的赖斯和凯洛格的实验喇叭。他们做的静电喇叭有门板那么大,振膜是用猪大肠包裹的金箔(塑料还没上市)。当真空管的光芒闪耀,闪亮的金色庞然大物有催眠作用,实验室空气中充满猪肠和臭氧的味道,两位科学家可能会想到弗兰肯斯坦和贝尔用死人耳朵做的“录音机”。但它开始发声后,其炫目的声音和逼真的音色简直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他们明白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当赖斯和凯洛格设计静电喇叭时,他们遇到了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一个巨大的振膜来重现完整的低音。在技术突破困难的情况下,贝尔实验室不得不转向锥盆喇叭,使得静电喇叭沉寂了30年。1947亚瑟·简森(Arthur Janszen)是一名年轻的海军军官,他被指派开发新的声纳探测设备,这种设备需要非常精确的喇叭。Janszen发现锥形喇叭不是线性的,于是他尝试制作静电喇叭,在塑料片上涂上导电涂料作为振膜。后来证明,相位和振幅性能都非常出色。Janszen继续他的研究,发现定子绝缘可以防止破坏性作用的电弧效应。1952年,Janszen完成了静电高音单体的商业化生产,是当时音响迷梦寐以求的最佳组合。1955期间,彼得·沃克在英国《无线电世界》发表了几篇关于静电喇叭设计的文章。他认为静电喇叭天生具有宽而直的响应和极低的失真度,失真度远低于当时的功放。1956年,彼得·沃克的理想在Quad ESL扬声器上实现了(Quad是以他早期的一款功放——Quality Unit Amplifier——国产的缩写命名的),其准确度被誉为聆听的新标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音量不足、阻抗负载让部分功放望而生畏、扩散不足、运载能力有限。20世纪60年代初,詹森加入KLH公司,为KLH-9的上市而努力工作。由于KLH-9的体积较大,解决了四级ESL的问题。在1968年Infinity公司成立之前,KLH-9静电喇叭是最高端的产品。Janszen的成就不止于此。在他的协助下,Koss、Acoustech、Dennesen等静态音箱相继问世,Janszen Enterprise的首席设计师Roger West也自己创办了Sound Lab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