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地区的新厕所被废弃了。为什么「天价马桶」变成了「仓库」?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竭力推进为期三年的“厕所革命”。许多地区的村民足不出户就实现了“方便”的愿望。但也有很多地方急于求成,缺乏调查,强行推广,导致一些农民的厕所成为无用的“花瓶”。怎样才能做好事,让方便“真的方便”?记者近日走访内蒙古农村,倾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厕所改了,但仍有一些农民无法彻底告别旱厕:有的人把厕所从一个改成两个,用家里的抽水马桶小便,照常在旱厕排便;有些人在工作日从不使用厕所,只有在他们的孩子回来过节时才使用。有的干脆就废弃了,厕所成了仓库。因为整个农村的厕所更换时间很短,受他们现有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无法马上适应“坐在马桶上”。一些农民认为使用厕所需要用水。为了省钱,他们继续蹲在屋外的旱厕里。有些养殖户觉得清理化粪池贵,不愿意用。一些农民担心厕所不够坚固。厕所坏了,村里没人修。有的人要花钱修,干脆把阀门关了。“在户外蹲了几十年,普通人适应不了新鲜事物。”
对于厕所改造,后期维护管理是关键。农民认为,改厕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也要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逐步建立农村牧区粪便的城乡一体化、乡镇专业保洁队伍或市场化管理体系,确保改造后的厕所能够长期使用。
“仔细做这项工作是必要的。如果第一批农民用得好,老百姓口口相传,就是最好的引导。如果不是口碑好,处于观望状态的农民会失去主动改厕的积极性,增加改厕的难度。”通辽市甘旗卡镇党委书记何试着说,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宣传教育引导必须及时跟上,引导农民养成更加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