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蔚来、、威马、恒驰、比亚迪谁能笑到最后?

先说比亚迪:

比亚迪在这里不合适。首先,比亚迪不是造车新势力。已经可以算是老牌车企了,是可以颠覆传统燃油车的新生力量。它不仅有纯电动汽车,还有燃油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品线比较全,新能源销量多年领先。

把比亚迪和这些造车新势力放在一起,可能是题主不了解比亚迪。这是一家传统汽车企业,打造了国内第一台1.5T发动机和国内第一台双离合变速箱,掌握了ECU的核心技术。是中国唯一能制造汽车仪表电子控制芯片IGBT的企业。比亚迪在R&D的投资是中国最高的,拥有最多的专利。其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全球独一无二,是全球唯一掌握三大电力公司核心技术的车企。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动,DM3.0,甚至明年上市的DMi4.0,比其他车企至少领先两代!

即使没有新能源,比亚迪仍然可以凭借其燃油车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1.5L晓云发动机日效率高达43%,是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发动机,可与马自达创驰蓝天并列。燃油车用的1.5T发动机日效率38%,在国内还是一流水平。

现在的汽车按照动力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燃油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车。比如48V轻混,日系双擎弱混,电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属于燃油车范畴。毕竟国家也把双擎归为省油车型,而不是新能源。在新能源领域,主要是插电式混动纯电,其中有增程式电动车,但也有内燃机,可以归为插电式混动。未来可能会出现以氢为动力的新能源,但我对前景并不乐观。我同意王传福的观点,普通人不会为环保买单,只会为了省钱。除非氢动力能做到和纯电一样的用车成本,需要像加油站一样方便,解决安全问题,才有可能在新能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新能源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是燃油车的天下。纯电动汽车因为续航和充电慢的问题,短时间内肯定无法有效普及。即使现在续航已经达到了700多公里,但是因为充电慢,续航焦虑依然无法解决。除非电池技术有质的突破。

目前插电式混动和增程式完全可以替代燃油车,这和纯电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家用车以市区短途为主,纯电80Km左右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续航基本可以满足日常应用。如果续航里程超过,作为混动车用燃油是没问题的。其实增程式也是如此,只不过和插电式混动相比,内燃机可以不参与驱动车辆,多了一个能量转换,在动力和油耗上略逊一筹。所以竞争力也很有限。

在电动车完全取代燃油车之前,插电式混动车是最好的过渡。我不知道这种过渡会持续多久,但在过渡期间,插电式混动车是最好的选择。在混动领域,没有人是比亚迪的对手。笑到最后的,就不要和这些新生力量比了。相比丰田大众,比亚迪当之无愧。

再说恒大恒驰

谈论新的力量,但是这太新了。我们评论年轻人朝气蓬勃,将来谁更发达,一个小宝宝混了进来——说宝宝不对,车没正式上市,只能算胎儿。我不敢说恒大造的车以后没有发展前景,但是三岁了,还没出生。

这几天恒驰1出现了,在自己的工业园区转了两圈,发了几张官图。结果网友看到轮胎装反了...这里来个小科普。恒驰1采用马牌265/40。

R22 SUV轮胎是花纹的,不同花纹与地面的摩擦力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还涉及到一个排水问题。所以轮胎标了正反面,里面叫里面,外面叫外面,这是一个修理厂学徒不允许犯的错误。然而恒大投资450亿造车,却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从上到下,官图曝光,没人发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不好的开始,但是第一印象不是很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车企不怕犯错,但不能犯这种业余的低级错误!就是这样。我不喜欢它。

我也以比亚迪为例。比亚迪为什么要请奥迪的设计师来设计外形?为什么要聘请奔驰底盘专家来调校底盘?甚至为了品控,我们花大价钱挖专业的品控团队。这些积累不是光靠投钱就能达到的。还有投资450亿给车企是不是太多了?

魏玛、小鹏、蔚来,甚至艾安和特斯拉。

放在一起,因为他们只做纯电动汽车。我们不会错的。既然要弯道超车,你在发动机领域跟别人较劲显然是不明智的。你不可能研发出自主产权的发动机。买别人的发动机省车是很低的,所以这个决定你不会错。

但是...另一方面,纯电动车的门槛真的太低了。

我是比亚迪唐的车主。作为消费者,接触新能源比较早,很多人问我关于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只要预算够用,买插电是对的,因为现在插电即使不充电也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好,各方面都可以完美替代燃油车——我不是比亚迪的支持,但是插电领域真的没人能做到。但是...纯电车只要超过20万就不推荐。包括比亚迪唐和韩。

为什么?因为目前的纯电技术还不成熟,20万只能买到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比如韩EV,比如特斯拉,续航600Km,两年后电池技术突破,续航1000Km的纯电车只需要10万。而且毕竟有个续航焦虑的问题。平时充电桩很好找,但是凑在一起了怎么办?前五辆车在排队。你还有30公里要走。你不能等等吗?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低价纯电车还行,只是为了城市交通,我干脆不开长途。或者家里有两辆以上的车。

我的观点可能有点偏——20多万纯电车割韭菜。

因此,魏玛、蔚来、小鹏,甚至特斯拉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关键看谁能先在电池技术上有所突破,谁能先解决续航焦虑的问题。第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就全拿了,剩下的就没话说了,只能学别人的活下去!

当然,特斯拉有钱,实现了从玩资本到玩技术的完美转型。人们在自动驾驶和电子控制领域的技术是这些新生力量无法企及的。但是目前的纯电车还不成熟,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我还没有给粉丝推荐过这些新势力。如果想买纯电车,我甚至推荐长城的欧拉好猫(适合女性)或者奇瑞的大蚂蚁,终身有保障。毕竟是长城,毕竟是奇瑞,相信可以终身保修。而这些新势力,现在只有一两款,销量不稳定,基本每年都在亏损。如果不是财务老板父亲的支持,他们可能已经崩溃了。

不过话说回来,小鹏在自动驾驶方面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和广汽爱安一起也算是国内领先水平了。蔚来这几年也有很大进步。我个人并不看好换电模式,但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还是独一无二的。不太喜欢蔚来的操作。卖服务不如卖汽车。可能我的想法跟不上,但是我还是觉得产品力还是第一位的,靠服务补上的产品力还是很难长久的。

至于威马汽车,呵呵,不太了解。

加法程序以李一个人为代表。

增程式里有内燃机,但是因为内燃机不参与车辆行驶,所以只能叫增程式电动车,不能叫混动。这样做的好处是省去了变速箱等一系列发动机所需的传动部件,但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多了一个能量转换和动力不足——相比内燃机可以参与驱动车辆。

我们来对比一下唐DM和李One,不说车身尺寸和空间,只说动力模块。唐DM让发动机和电机协同工作,百公里加速能爆发4.3S。李一当然不会比油罐车慢,但是6.5S的时候,电机居然在工作。唐高速行驶时,发动机是主力,可以同时驱动车辆和给电池充电,尤其是高速时,内燃机优势明显。理想情况下,电动车和所有电动车一样,只能通过提高电机转速来加速,高速时耗电明显。此时内燃机需要做功发电,导致理想油耗偏高。你说理想的车身尺寸,百公里9-10油还不错,这怎么比,如果不是增程的动力模式,油耗完全可以更低。

另外,东安动力能买到的三缸1.2T内燃机确实太弱了。这也反映了新生力量的缺乏。

我所否定的不是李一人,也不是理想,而是延伸的纲领。比亚迪的DM3.0系统已经把加长程序作为一种工作模式,DMi车型因为加长程序,在动力损失的状态下油耗可以达到3.8L。所以我的观点不变,延长节目没有前途。在纯电车没有完全普及并取代燃油车之前,插电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说一下个人预测。比亚迪拿出来,肯定会让人笑到最后。这场新能源革命可以说是比亚迪借助542开启的。(当然也有国家层面的政策。)是跟这些新生力量没法比的。

恒驰还没出生,没办法下结论,但是会不会胎死腹中?会吗?不管怎样,轮胎的事情不是一个好兆头。如果我是恒大的高管,我肯定会说我被竞争对手恶意针对,买通员工。真的很尴尬。没有解决办法。

四大造车新势力中,我猜——我猜,可能是魏玛。自燃门刚曝光,没什么内幕消息就自燃了,真的不喜欢。魏玛可能是第一个出局的。

第二个是小鹏。虽然我说小鹏在自动驾驶领域有所建树,软件不错,但是硬件水平...我感觉小鹏不像是在造车,更像是在玩资本。

第三种比较理想,毕竟目前只有一辆车,而且是比较过时的加长。李一个人的驾驶经历还算不错,但也有不少问题。我对前景同样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