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首先,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进行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比如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需要高度集中人的全部体力和精力。提到创造力,我们很容易将其与智力活动联系起来,但创造力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还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一种把握机会的敏感,一种主动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韧性。但是,创造力强的人通常智力高,但智力高的人不一定有突出的创造力。

第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新的先导,是成功的起点。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兴趣吸引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寓言、诗歌、民歌、音乐、漫画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融入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有新感受、新发现、新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芽的创新意识。

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真的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只是一个引路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与其用标准答案来规范学生的思维,不如从多角度、多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不应该用对错来分析学生提出的一些新奇的想法,而应该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主观题都要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分析,从而得到多种多样的答案。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三,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创新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不是少数杰出人士的专利,而是每个正常人的潜在品格。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喜欢学习而不是学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看不到也不相信学生的创新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给学生以主动权。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提问和观点。其次,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从事一些具体的创作活动,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具体的形象思维。最后,鼓励主动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或看法。使学生突破“标准答案”的藩篱,能够努力学习,努力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第四,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思维、视觉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高的创造性成分。如何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a)在教学中运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提问开始的,不同类型的教师提问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认为使用发散性提问方法需要学生产生尽可能多的新想法。主要的使用方法是“还有什么?”“有什么新见解?”“如果呢...?"等等,注重启发学生多途径、多角度操作思维,求异思维,加以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在文章的开头,列举了一组四个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让学生找出其中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图形的性质不同。以上问题怎么回答?如果选择B,恭喜你回答正确。因为图B是唯一只由直线组成的图形。这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我们来看看能不能选别的答案?”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会再次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其特征,并进一步思考,从而选择C,因为非对称图形中只有一个C,所以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的确,这也是正确答案。a可以。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那么,d呢?这是唯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图形,所以D也是正确的。总而言之,也就是说,因为我们看图片的角度不同,答案也是多样的。教师只有在自己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提问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