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e专利
新能源产品合资销售现状如何?从统计上来说,感受可能不深。但只要近距离走进店里,那味道不仅酸爽,而且很可怕。
市场印象
不含大众ID。店里每天至少有一批客户看ID,而看GTE的可能是从加油车客户中拉过来的。
BBA不同,各有各的苦处。宝马主销iX3和i3,优惠33.2万元和26.2万元。客户往往提前知道宝马有新能源,但到了店给人的印象可能是配置低,价格高。来这里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坚定你购买国产新能源的信心。
即使在BBA,奥迪的新能源布局也相对较小。目前店内只有Q4 etron和A6L在售。几乎没有顾客冲新能源,都是店内转换考虑。一般他们家里都有奥迪车。品牌忠诚度貌似还行,但是转化率真的很感人。
奔驰客户来店里,几个月都没有一个来看新能源的。他们甚至不知道奔驰有新能源。所以第一次有人想看。店里的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大警报,怀疑顾客是厂家的卧底。但是不管你来看什么,业务员都会带着客户围着新能源转,只要客户还没有开始骂人,就很难推。因为店里有新能源性能罚款。
店家教的字对比是蔚来ET7。客观地说,EQE的底盘质感确实比后者强很多。但是客户只知道竞品,这就是问题所在。
日本新能源?更不用说。只说一点,丰田纯电真的可以在大街上看到,不是验证码。验证码太难看了,看不出来。屁股后面写着丰田iA5,中间却挂着个传祺的牌子,让人很纠结。
合资企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当然,所有合资企业都有新能源基地。二线合资虽然今年前两个月销量崩盘,但也不用说马上就收拾东西了。今年是桑塔纳问世40周年。那时候出生的婴儿,现在都是中年人了。人都这样了,怎么会有感觉?
当它被引进的时候,德国人正处于一种精神状态。当时唯一靠谱的消费是大企业和党政机关,个人消费要20年后才开始。谁会预料到20年后一个农业国(没错,当时工业化还没完成)会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工业国?不仅是第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全部工业大类和小类(465,438+0工业大类和525小类)的国家。今天工业增加值相当于G7的总和,实际购买力强于G7。
在这样一个供应链最全、整车市场最大、R&D专利(不包括外观专利)最多的国家,汽车品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是不是很奇怪?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在筹码领域赌制裁中国,因为没有别的可赌了。
自然界的任何捕食者对快速移动的东西都非常敏感,因为这表示高优先级的食物或威胁。同样的,我们也常常对距离长、速度慢的事情视而不见。人也是这种进化的产物。可能夸大了现状的影响,却忽略了缓慢的长期积累效应。
那么,汽车行业的长期趋势是什么?很明显,随着品牌集团在中国的崛起,合资企业的地盘已经逐渐被挤压。
强者变弱,弱者逃跑。合资企业不是永恒的,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是时候了。
自去年年末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达到50%以上(6月5438+10月,中国品牌乘用车整体市场份额为51.6%)以来,趋势已经相当明朗。
独立获得一半以上股份,其余合资分。德系仍在22.9%,显示品牌边际和战略深度;曾经和德系几乎并驾齐驱的日系,现在的市场份额是16.6%。美国系7.7%;韩语和法系占1.2%。他们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其实从财务角度来说,他们早就应该退出了。忍住不放弃可能是出于场地考虑(全球最大的单体市场我留不住,面子也不好)。
新能源是行业亏损,但这只是暂时的僵局。很快就会变成一部分赚钱,另一部分出局。
比亚迪旺旺、吉利银河、奇瑞火星(建筑)、长安深蓝、爱安浩博、SAIC智基。这些子品牌是从去年到今年发布的。新势力中,原本是低端产品的哪吒和零跑也发布了更贵的单品。
为什么要在高端做?就是盈利。此时合资企业在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为2.7%,基本持平。现在的市场氛围,竞争的激烈程度,行业的整体能力,都是时候开始独立吃蛋糕了。
下沉市场:未来的世界竞争线
以前中国品牌总是避免合资,别人怎么做中国品牌就怎么做差异化产品。目前市场上新车发布的频率和宣传的声音都大于合资企业。事情还没水落石出,只是暂时的优势。
合资规划的新能源大部分都是2025年以后上来的,黄瓜菜都凉了。因为技术是继承的,新一代的产品,无论采用多少新技术,都会继承至少70%的旧技术,这样才能保证可靠性和研发周期。基于E-E架构的平台化是缩短周期的利器。
大部分合资企业还处于刚刚摆脱油改电,开始推出第一批纯血纯电产品的阶段。实力的积累推动着市场格局的变化,而大众的印象和消费偏好明显滞后。四五线城市或乡镇,最好是65,438+0.4万的合资,而不是动力强劲百公里三油的国产混动。不是他们对差价不敏感(这些人对持有成本非常敏感),而是他们的认知没有跟上。
另外,汽车有社会价值。这是我们认可的,但我们的视觉死角是只认可豪车(比如几十万、几百万)有社会价值,也就是开出去在熟人中有面子。我们就是不认可65438+万的家用车,也有这个消费逻辑。
其实是有的。市场正在下沉。我们犯了只关注第一行的错误,并自动用市场的普遍规律取而代之。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欧盟26国内部的差异。
对这部分市场的认知是滞后的,对于合资和自主都有利有弊。新势力很少下沉市场,但是合资和自主都很重视。
如果合资企业发现未来无法留在一二三线,只能靠下沉市场,以空间换时间,寻求反击;对于autonomy来说,最初的加油车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现在新能源应该又反转了,下沉的市场迟早会被犁成新的小众市场,也就是说迟早会是盘子里的菜。毕竟旅行到30块钱几百公里的费用就是抬一辆油罐车(想想一辆65438+万元的车残值是不是很搞笑)。
趋势演变的证据
中国品牌本来走的是“多给”的路线,就是底盘、动力、做工略差,但舒适性装备给的多。这种做法被嘲讽了很多次。
过去几年,中国品牌聘请了一堆外国设计师,提高了设计水平。近年来,中国的设计师掌握了设计语言,摒弃了“娃娃”这种舶来的糟粕。
新能源做动力的纸面实力,先把普通燃油家用车砸了,再放大招,迈出“多给”的一步。
全车屏、星空车顶、车载冰箱、座椅通风加热、嵌入式门把手、激光雷达、自动驾驶、6C充电、万物互联、智能助手...所有的都在堆上。在高端车上,合资还是能活下来的,因为合资也在高端堆料。但是几十万辆车也这么做,有点“闪电五鞭”。人无我有,人有我有。
还有一个标志。至少今年,中国品牌在发布新产品、新车时,没有听到“性价比”这个词。
这说明,至少在运营商这边,原来的心虚表现没有了,都觉得自己更强了。
甚至在各路水军攻击中国牌的时候,曾经的“低”字已经足够。现在主要攻击词是血汗工厂,爱国营销,饥饿营销,抄袭特斯拉,骗补贴,可靠性差。不管怎样,这需要很多口头承诺。攻击焦点的原因所反映的现实是什么?
人体蒸汽观察:
其实合资在中国进入下半场,不是未来,而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当然进度不一样。简单来说,普通家用车,三线先出,二线边缘化,一线挣扎求生;豪车深度更小,没有三线。二线已经润湿或接近润湿,一线互相冲突。一线跨国品牌不会被彻底淘汰,但风光不如现在。
去年,现代起亚在中国销售了30多万辆汽车。我认为仅现代就超过了100万辆。但并不妨碍现代起亚在全球市场表现强劲,获得第三名。这说明中国走出去,获得市场,建立知名度,还只是开始阶段。
对于发达市场,现代起亚玩的是性价比和差异化。中国品牌走出去,如果只考虑商业因素,翻韩国人不是问题。但是市场很复杂,比如韩国在美国的电池供应链和整车产能的调配没有任何阻碍。换成中国品牌试试?
但是,假设中国企业未来遇到挫折,对合资企业来说并不是好消息。中国只会有更多的卷,结果不言而喻。
本文来自郝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车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