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如设计制造飞机的史实及其意义
1898年,冯如16岁,父母嫁给他,妻子是恩平大沙岗坪乡朱琳村的梁三举。
由于生活困难,冯如在1899年结婚后不久就离开了父母和妻子,远渡重洋,和表妹、姨妈的弟弟吴英兰一起在旧金山谋生。天资聪颖,冯如在村里私塾读书时非常勤奋,学习成绩在同学中名列前茅。他在写作时,常常会流露出许多幻想,提出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鸟为什么在天上飞,为什么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为什么能忽快忽慢地飞,有时甚至停留在空中,等等。老师看了他的作文,称他为“有远见的孩子”。
冯如经常创作一些新奇的玩具。他做了一个像大鸟一样的风筝,翅膀上挂着两个小木桶。当风筝借着风慢慢升上天空时,小木桶变成了小风包,起到了平衡飞行的作用,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惊叹不已。他还用火柴盒造了一艘船,放在鱼塘里,让风吹着到处飘。人们称赞他的想法。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成功制造出飞机的消息轰动了世界。20岁的冯茹被这项发明吸引住了。身在海外,他感到受到外国势力的威胁。他以为列强之所以敢欺负我们,就是靠那些坚船利炮。飞机在军事上的作用很大,所以他决心投身于飞机制造事业,为将来发展航空报效祖国,让祖国强大起来。从此,一有空,他就去图书馆、书店、朋友家里收集、查阅有关飞机原理的书籍和资料,开始研制飞机模型。
年轻的冯如虽然有创业的野心,却没有创业的资本。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于1906年从纽约来到旧金山,并动员华侨投资,成立机器厂制造飞机。冯如的赤诚之心,激励着海外华裔青年朱竹泉、朱兆怀(台山人)、司徒碧如(开平人)为国创业。他们不仅愿意付出,还愿意和冯如一起做学徒研发飞机。在华侨的支持下,冯如终于成立了飞机研制厂。在工厂里,学徒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埋头于那一堆设计图纸中。图纸出来后,他们做了模型。在徒弟们的努力下,飞机的内燃机首次制成。
1908年5月,第一架飞机制造出来了。他们非常兴奋,冯如高兴得就像他的孩子出生了一样。他认真思考和策划了试飞,其他人也认真做了准备。然后,他们把飞机运到达林科的麦园进行试飞。但是飞机的试飞失败了。
1908年9月,第二架飞机造出来后,他们又进行了一次试飞——对它进行了改进——然后又进行了一次试飞,但连续失败了五次。最后一次,飞机飞了几英尺高掉下来,飞机毁了。好在没有伤到人,却让冯如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许多资助者看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去了信心,不愿意再资助了。在处境极其困难的时候,冯如陆续收到父母的来信,催促他回国。“如果飞机造不出来,我就再也不回国了。”冯如发了誓。冯如毅然给父母回信说:“希望父母原谅我,飞机造好了我就可以回国了。”他带领弟子们省吃俭用,继续筹集资金,改善飞机设施。
但是,飞机如何改进才能符合要求呢?一天,他碰巧看到几只鹰在空中盘旋,自由地飞翔。他沉思良久,恍然大悟,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只白鸽,用尺子仔细测量了鸽子身体与翅膀长度的比例,从中得到启发。于是他高兴地对弟子们说:“下了飞机就有成功的希望了!”成就轰动海外。1909年秋,一架操纵、升降、降落符合设计要求的飞机制造成功。9月16日和22日,冯如驾驶新改进的飞机在皮埃蒙特进行了两次成功的短途飞行。《旧金山观察家报》23日在第一页报道冯如是“天才”,惊叹“在航空方面,白人已经落后于中国人”。当时孙中山先生在美国,也是亲自看的。他称赞冯如爱国自强的精神,高兴地说:“爱国救国的人多着呢!”孙中山的话给了冯如很大的鼓励。那些曾经资助冯如造飞机的海外华人,又重拾了信心。在华侨的支持下,一个“广东制造机器公司”正式成立,冯如任首席机械师。
果然,冯如没有辜负孙中山先生和海外华人的期望。1910年10月,美国人在旧金山举办了一场“国际空中飞行比赛”。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了比赛。冯如的飞机以211m的高度,105km/h的速度,32km的飞行速度获得比赛第一名,被国际飞行协会授予优秀证书。当时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报道冯如的奇迹,冯如的名字也在海外引起轰动,让国人骄傲。
当时美国人想重金招募他,让他永远留在美国;一位英国航空老板也想用黄金购买他的飞机设计技术数据,但冯如拒绝了。后来美国人试图否定冯如设计制造飞机的专利权。冯如反驳论点,对这些美国人嗤之以鼻。他只想不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报效祖国。技术献给祖国1911年2月,冯如带着朱竹泉、朱兆怀、司徒碧如等全部工厂人员、飞机设备和造好的飞机回到祖国。他们计划在广州举行一次飞行表演,向祖国人民宣传飞机制造业的重要性。然而,昏庸腐败的清政府指责他与革命派有联系,禁止他演出。
冯如及“广东机器制造公司”股东振兴中国航空工业的爱国热情虽受打击,但仍以“强国强权”为宗旨,将从美国迁来的“广东机器制造公司”在广州挂牌,制造机器和飞机。公司更名为“广东飞机公司”,冯如是创始人之一,并担任总机械师。
立下“飞机造不出来,我绝不回国”誓言,并向父母承诺“飞机一定能造出来”的冯如,在“广东飞机公司”的安排下,于1912年5月左右回到家乡,看望离家十多年的父母和妻子。冯如对家庭团聚感到非常高兴。他带着家人跑到恩城的“艳芳”照相馆拍照留念。可惜辛亥革命爆发,冯如毅然投身革命。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冯如有了新的希望。
1912年,冯如向当时的陆军司令申请飞机飞行表演,获得批准。同年8月25日上午11时,阳光普照,在瘦狗岭和唐嫣郊区,成千上万的人在等着看它。
冯如兴奋地驾驶着飞机,自由翱翔。现场充满了欢呼和掌声。
这时,冯如正让飞机飞得更高,只见机身剧烈震动,头高尾低,失去平衡,机身倾斜。当时没有安全带和降落设备控制身体,导致冯如被甩出车架摔到地上,身受重伤。他在医院醒来,对弟子们说:“我死了以后,不要因为这个意外而灰心丧气。”冯如因治疗无效,28岁去世。
经检查,飞机闲置一年,部分零件生锈,导致控制器失灵,发生事故。
冯如殉难后,9月24日,军政府召开追悼大会,并向其家属发放抚恤金。11月16日,临时总统发布命令,“为一名少将之死献上一件衬衫。”
冯如的遗体葬在空军公墓,现移至黄花岗七十二强土墓左侧,并立碑供后人瞻仰。做社会的烈士容易,做手艺的烈士特别难。当你瞬间坠入飞机,就像在绿色的坟墓里埋下伟大的泥土。论一件事的成功,是难能可贵的,论一件事的失败,也是可喜的。若留练千年,又见秋风哭。著名华侨、爱国者、革命家、科学家、实业家、航空军事思想家冯如就这样离开了祖国和人民。斯里兰卡人民走了,但他们的精神永存。只有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才能不辜负祖先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