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种植克服了连作障碍,换个地方不再是一拍即合

三七冰冰生态治理试验基地

说起三七,云南人都耳熟能详。这两年无论是药店还是农贸市场,随处可见三七的售卖,商家也会现场帮忙打磨成粉。然而,三七连作障碍一直制约着其发展。2月2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介绍,其团队在不使用任何农药的情况下,攻克了三七连作障碍,可以建立三七永久生产基地,实现三七产业现代化。

现状扫描

三七“赛马”种植

质量和标准化很难保证。

朱有勇介绍,三七是云南生物产业的标志之一,也是我国大宗药材,种植面积达50万亩,但连作障碍是优质原料生产的最大障碍。同样的土地,第一次种植的三七长势良好,第二次种植可能连投资成本都难以收回。连作障碍不仅存在于三七中,也存在于烟草、黄瓜、番茄等作物中。

文山是地道的三七产地,但由于连作障碍,文山几乎没有适合种植三七的土地,西南地区原来不种植三七的地方也开始种植。据不完全统计,红河、玉溪、大理、贵州、四川等地产量超过总产量的60%。

朱有勇说,连作障碍导致三七“跑马”种植,企业或种植户难以建立长期生产基地,政府和产业部门也难以有效监管,因为逐渐远离道地产区生态环境,加上气候、水土源、农田等环境影响。此外,三七还面临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

分析治理

采用新的生态管理方式

成功克服连作障碍。

日前,朱有勇院士团队宣布采用一种新的生态管理方法,克服了三七连作的障碍。

实践表明,与农药防治相比,不使用任何农药的生态防治对根腐病、猝倒病、黑斑病和轮纹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2.4%、85.8%、91.3%和90.5%。对于害虫,采取物理防治、引诱害虫、高温消毒、改善生境等一系列生物防治技术是非常有效的。连作土壤应采用物理方法消毒,消除土传优势病原菌、地下害虫、杂草种子和化感物质。

三七连作障碍的解决,使文山、砚山、丘北及相邻的生态三七产区建立了永久性的生产基地,形成了标准化、生态化的三七产业核心。利用土壤改良和病虫害生态控制的技术创新,从种植源头上消除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污染,保障三七产品的安全性。朱有勇说:“在实验中,我们没有使用任何杀虫剂!”此外,还实现了网络化自动电脑管理,让用户在电脑上看到寻甸基地的生产情况。

解决难题

连作障碍

●表现:三七连作导致坏死枯萎,间隔10 ~ 20年仍难消除。很难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三七。

●原因:长期以来认为三七连作障碍是由土传病害引起的,后发现是由自毒作用、土壤富营养化、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单一措施难以奏效。

加热分裂法

●科研人员根据三七的生长发育参数,构建了可调光、温水、肥料的种植大棚,运用工程技术体系解决了三七种植中的生长发育基本要素;

●明确三七种子的病原,建立种子卫生检验和处理技术;

●开发三七播种机,实现播种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病害发生的“三要素”,采取控氮、控温、控水、避雨、消毒等措施,对三七病害进行生态防治,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成功的实践

●小规模试验:实现5年连作。

采用生态工程系统管理后,朱有勇院士试验了150多种土壤改良方法和1000个试验处理,调试了光、温、水、肥管理模式。小实验成功了:实现了五年连作。

●中试:已成功连作4年。

小实验的成功让研究人员喜出望外,选择了五组优化技术进行先导实验。中试试验卓有成效,幼苗成活率、株高和茎粗、鲜重和干重逐年增加,已成功连作4年。

●放大试验:连续三年成功种植50亩。

在中试的基础上,优化出一套连作障碍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在寻甸、文山、石林连续三年进行50亩放大试验,也取得了成功。